点击排行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浅谈孟庙启圣寝殿金柱修缮加固方式
    刘舰、程明、于琦
    2022(159):3-5.
    [摘要](761)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中国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古建筑多以木结构为主;受自然环境、人为及历史变迁等因素的影响,古建筑的承载力和稳定性不断下降,会演变成体系性破坏。如何根据木结构的损伤特征,采取适合的修缮方法,是从事文物修缮、保护及管理工作者的责任所在。本文通过对孟庙启圣寝殿金柱的加固处理,探讨古建筑木结构加固方法,为古建筑木结构修缮加固提供一种借鉴。
    2  论竹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运用
    李合群
    2022(159):37-39.
    [摘要](706)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竹,因质地坚韧、弹性好、自重轻、易于加工等优点,而被广泛运用于建筑之中,如竹墙、竹梁柱、竹椽、竹瓦、遮阳板、竹钉等。更有整座房屋皆为竹造者,称为竹屋。中国古代以竹造屋之做法,对于今天的建筑设计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3  徽州古建筑“马头墙”的种类构造与做法
    曹永沛
    1990(29):9-14.
    [摘要](689)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在徽州的古典园林建筑与民居建筑中,往往在屋面之上砌筑有屏风墙、封火墙。因为墙形似马头,故称“马头墙”。它不但能起防火、防盗的作用,而且还弥补了屋面以上空间的单调,并以高超的雕刻和绘画艺术来增添建筑物的外型美,体现了徽州古典建筑的独特风格。这是历代建筑匠师在自然环境、乡土资源、宗教思想、风水观念和传统文化等各方面条件影响下不断创造的结果。本文对徽州古建筑中“马头墙”的种类、构造与做法进行探析。
    4  五台山佛教文化景观的空间构成与保护#
    崔月辰、王崇恩
    2022(159):88-92.
    [摘要](656)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宗教是一种社会人文现象,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类生产活动等多个方面。而宗教文化景观是对宗教文化的完美诠释,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一笔宝贵财富。本文以五台山佛教文化景观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佛教活动轨迹,从自然环境要素、建筑行为要素以及精神文化要素来研究其独特的佛教文化景观的空间构成和价值。最后,针对目前城镇化发展和景区建设情况对佛教文化景观的影响,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为文化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5  “花板代栱”——明清河西走廊建筑檐下装饰手法研究
    李佳璐、吴葱
    2022(161):33-37.
    [摘要](631)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明清河西走廊建筑具有地方特点的檐下装饰做法是将正常斗栱的斗、升取消,栱、昂以雕花木板取代的“花板代栱”。本文以大量调查实测为基础,主要从轮廓、雕刻和彩画三方面对花板代栱的装饰手法进行探析,并扩展到与花板代栱相关的其他檐下装饰,归纳揭示了河西建筑檐下装饰的手法及其发展演变规律。
    6  我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研究述评#
    张慧、唐宇涵、卢昀伟
    2022(161):4-8.
    [摘要](630)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作为中华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等传统文化的外在显现,也是保存中国传统社会组织构成形态的活化石。在现代建筑思想、建造方式冲击下,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保护问题已成为诸多学者的关注焦点。本文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整体和类别的视角,梳理 2004-2019 国内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从地域特点、村落文脉、院落形制、建筑结构、局部构件、技艺本体、匠人文化、传承方式等方面分析了我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非遗的研究视角及特点,并基于当前研究工作存在的区域不均、视角单一、缺乏体系、可持续性不足等问题,对未来研究工作提出建议及对策。
    7  新中式住区园林景观中“香山帮”非遗营造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
    桑晓磊 黄志弘 战杜鹃
    2022(162):13-18.
    [摘要](609)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在当代住区园林景观的创作中,以传统文化为源的新中式园林风格反映出国人对于现阶段居住理想模式的认同与追求。本研究以苏州桃花源项目为例,通过文献研究及图示分析,对“香山帮”非遗营造技术的传承应用和现代材料、技术的创新形式进行归纳,指出项目通过摹写古法布局、替代传统构造、凝练装饰意象等手法,充分满足工程营造及审美层面的各项建构要求,创作出高效、集约的新中式园林住区模式,也是将非遗传统技艺与现代商业开发有效结合的成功运作案例,期待为我国新中式园林景观的产业化推广提供案例借鉴和经验参考。
    8  古典园林建筑的继承与发展
    韩惠生
    1983(1):44-50.
    [摘要](606)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我国古典园林建筑是创造以景自天成的风景园林为特点,园林中的建筑以木结构体系为主。它源于自然,利用自然,高于自然;它以灵活的风格、合理的布局、适宜的建筑体量和精巧的装修,取得了高度的艺术成就,在世界上享有盛誉。我国古典园林建筑表现自然美和艺术美之外,又通过综合性的艺术手段,造就了深邃的意境,达到了所谓理想美的境界。“北方之雄”、“南方之秀”代表着中国园林建筑的特征。我国古典园林建筑以木构架体系为主体,充分发挥木构建筑灵巧多样的特点,结合山水景物,组成丰富多姿的园林胜景。正确地继承与发展我国古典园林建筑,使之更好地为今天服务。在保护文物古迹及继承古典园林艺术传统的同时,逐步在实践中不断创造新型的中国园林建筑。
    9  湘西州传统村落齐心村乡土聚落调查研究#
    文斌、杨如玉、熊星
    2022(158):3-7.
    [摘要](601)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以齐心村为代表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传统村落依傍自然山川河流自然生长,是独特的自然、人工、社会文化景观相互和谐共生的产物。本文以湘西州传统村落齐心村为例,通过文献考证、田野调查等方法,剖析该村落的自然、人文背景,宏观层面的聚落整体空间、中观层面的聚落与周边环境的组合关系、微观层面的聚落景观要素三个层面,对传统村落齐心村进行分层剖析,解读了齐心村实用质朴性、生态适应性的村落景观。
    10  斗拱的榫卯原理及其对当代木结构设计的启示#
    梁飞、刘少帅、周义清
    2021(155):68-72.
    [摘要](597)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以现代力学的视角对斗拱的整体形态、构造方式、构成规律进行探讨,论证构件的卯口朝向对斗拱构成规律的深刻影响。并通过对唐、宋、清代斗拱的对比,总结斗拱的历史发展趋势,以期对当代木结构设计的实践有所启发。
    11  苏轼的黄州风景体验与理想景观建构 #
    周 莲1 黄学渊 张 蕾
    2022(163):63-66.
    [摘要](587)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苏轼作为中国古代文人的典范,其休闲理想和造景经验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审美追求。苏轼贬谪黄州前多游历山水名园,具有丰富的眼界与阅历。“乌台诗案”作为苏轼人生境遇的转折点,贬谪后开始寻觅精神家园,构筑理想景观。黄州时期也是他文学创作与园林营造的成熟期。聚焦于苏轼的黄州作品,观察他如何言说、诠释自己的造园与居游体验,探寻苏轼如何在宦途失意后经营东坡景观并完成诗意栖居的理想景观建构,进一步揭示其在中国文人园林史上的重要价值。
    12  古建筑测绘方法适用性对比分析——以故宫钟粹宫为例
    王莫
    2022(161):71-74.
    [摘要](564)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钟粹宫综合测绘项目探索了三维激光扫描、数字近景摄影测量、手工测量这三种技术在古建筑全要素信息采集过程中的应用方法;通过比对进行了数据的精度校验,并绘制了钟粹宫院落内各单体建筑的典型测绘图纸;在分析三种技术多方面特性的优缺点后,提出了根据实际需求选择适当技术的测绘模式。
    13  紫禁城“三宫殿三所殿”改造修缮历史探析
    张典
    2022(162):125-128.
    [摘要](555)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三宫殿三所殿”[1] 为紫禁城外西路的一组建筑 , 为东西向的三宫殿和南北向的三所殿整体形成 L 型建筑区域。本文在对三宫殿三所殿区域保护修缮所得测绘数据的基础上,结合遗迹考证以及文献、图像资料,对该区域始建至今的建筑布局与功用进行了考证。明永乐朝时该区域为仁寿宫;嘉靖朝兴建慈宁宫,该区域彼时为慈宁宫附宫区建筑。清初三宫三所殿建筑布局及其功能袭明旧制;清雍正末年,康熙继位之初,兴建寿康宫,并对该区域建筑布局和形制进行更改,直至清末该区域作为寿康宫附属建筑,为太后妃居所。中华民国至 2018 年工程管理处开始对该区域进行保护修缮之前,该区域的建筑布局仍未做大的改变,先后被作为故宫博物院古物馆和文物修复厂使用。
    14  独乐寺山门鸱尾与背兽补记 #
    丁 垚 李子豪2 陈一丹 李 桃
    2022(163):3-6.
    [摘要](548)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独乐寺山门的辽代鸱尾及其背后的兽头是现存于国内建筑原位上的最早实例。背兽造型立体且塑造细致,是典型的辽代风格,对于理解中国建筑屋顶形象的构成机制和屋顶构件的演变具有关键意义。
    15  文化转译视角下东京都大名庭园内富士见景观的空间构成研究 #
    石 渠 李 雄 刘志成
    2023(164):85-90.
    [摘要](537)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富士见文化以眺望富士山作为主要表现形式,影响江户幕府及大名氏族在庭园内创造了空间特征与精神信仰相融合的富士见景观。借助田野调查、古籍舆图、历史文献等,探究影响大名庭园富士见景观的发展背景。结合文化转译视角,对东京都区部及其周边的 7 个大名庭园内 11 处富士见景观的基本信息和谱系脉络进行整理,依据眺望类型、总体布局、建造形式、植物景观、功能属性等五个空间构成要素,转译形成同形转译、同意转译、形意转译等三种空间构成特征。补充了大名庭园眺望景观与借景富士山之间研究的缺憾,对相关保护与修复工作的开展以及我国古典园林中扎根文化传统的借景研究提供了启示与借鉴。
    16  湘西“南侗”与“北侗”传统民居比较研究#
    李哲、张梓桐、柳肃
    2021(156):33-37.
    [摘要](537)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研、现场测绘以及数据分析 对湘西“南侗”与“北侗”的传统民居建筑进行比较研究,从平面形制、构架体系、生活方式等三个方面详细比较了湘西“南侗”与“北侗”传统民居的差异,同时对“南侗”与“北侗”传统民居产生差异的内在原因进行了探究。“南侗”受到汉文化的影响较小,基本保留了其传统文化;而“北侗”受到汉文化的影响较大,其传统民居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因此,受到汉文化影响的程度不同是“南侗”与“北侗”传统民居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
    17  空间往复与对景设计#——中国传统景观空间设计研究
    王玫、张春彦、王其亨
    2022(161):57-60.
    [摘要](532)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公元四世纪文人雅士的“兰亭会”、宗炳的《画山水序》等文学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有了明晰的风景文化。中国人偏爱山川的旷阔,追求空间有界而心境的无限扩展,这种意识在与自然不断的互动中逐渐形成了循环往复的思维定势。本文基于“空间往复”这一中国人空间追求上的文化特征,探讨空间往复与对景设计的文化起源,结合古代方志和样式雷图档中的对景设计,从中国人的风景文化和审美角度讨论中国传统景观空间设计的理论和方法。
    18  韩城司马迁祠风景营造研究 #
    张 涛
    2022(163):7-10.
    [摘要](532)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本文以韩城司马迁祠为对象,探析了一种中国地方风景营造的内涵与价值。阐释了司马迁祠风景选址及其相址择位的基本原则,并通过宏观山水“场景”设计、风景图景设计、地景建筑设计等研究,探讨了司马迁祠风景营造的本土智慧,提出了一种结合山水地景的人居风景营造模式。
    19  海口火山石民居气候适应性设计研究 #
    孙倩倩   龙昱斐 齐 琰 张浩杰
    2023(164):57-63.
    [摘要](530)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火山石”民居以火山石为主要建造材料,是海口当地一种典型代表性的乡土民居,是宝贵的民居历史遗存,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为了解海口市当地乡村民居夏季热环境差异,分析当地火山石民居的气候适应性策略、营建方法和生态经验,研究选取海口市典型火山石村落中的传统火山石传统民居,从空间布局、平面形制、墙体、门窗、屋顶等方面通过空间和构造解析,并采用热成像的方法进行定性分析,从室内外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和围护结构内外壁面温度等热环境参数,与现代住宅作对比研究,进行实地热环境测试进行定量分析。通过所测参数定性与定量分析,发现传统火山石民居的夏季室内热环境优于现代民居,其轴线式建筑布局、厚重的外围护结构、通透轻质材料的门窗、双层瓦屋面等设计策略均对当地热湿气候环境有良好的气候适应性。现代乡村住宅在进行更新设计时,应当传承传统民居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能够起到优化室内热环境的作用。
    20  大靖财神阁大木营造特征研究#
    孟祥武 顾国权 叶明晖
    2022(162):8-12.
    [摘要](526)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河西走廊地区现存大量明清至民国时期的传统建筑,本文选取其中建筑技术及艺术成就较高的大靖财神阁为研究对象,运用类比分析的方法,探讨该区域传统建筑营造特征,探究其源流。研究发现,财神阁梁架结构接近清代北方官式做法,而檐下处理采用花板代栱的河西地方做法,结角做法又与河湟地区工艺相类,体现出河西走廊传统建筑与北方官式建筑、河湟建筑的关联。并进一步指出,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明清时期移民屯垦和贸易往来造成的人口流动有关。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