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第0卷第17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营造·技术
    • “丈八八”形制影响下的大木构架尺度表达——以木格倒苗寨及土家大寨传统民居为例

      2024(172). CSTR:

      摘要 (50) HTML (0) PDF 5.96 M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川渝地区苗族、土家族木构技术中传承因袭的“丈八八”形制,是将“八”为尾数的数字运用于传统建筑尺寸设计的地方营造习俗。这种以简明易记的尺寸数字把握建筑空间尺度的营造习俗,是地方传统建筑营造技术的经验积累和智慧总结,也是传统建筑模数制度的发展延续和重要呈现。本文以叙永木格倒苗寨及秀山土家大寨传统民居为例,通过详实的实地调研和匠师访谈,探究“丈八八”形制在传统大木技术中的具体表达机制,分析不同地域间“丈八八”形制的关联和差异,并借此阐释川渝苗族、土家族传统建筑营造的一些重要规律和特征。

    • >规划·设计
    • 援军体系下明蓟镇西协四路军事聚落布局特征研究*

      2024(172). CSTR:

      摘要 (26) HTML (0) PDF 6.24 M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作为明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镇城、卫所、堡寨等军事聚落分布格局体现了长城防御体系的整体运作机制,对其从军事视角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化对长城文化遗产的价值认知。从军事聚落援军体系出发,通过史料查询、实地调研、数理分析等方法,梳理军事聚落兵力、分布、道路等因素,并运用GIS空间分析对相关要素进行空间落位,从而探索不同等级聚落兵力分布和援军效率,分析长城防御体系中军事聚落分布格局。研究表明聚落分布格局防御体系上表现为指挥有序的圈层结构;防御单元上表现为互为协防的网络结构;防御格局上表现为高效应援的梯次结构。

    • >文化·理论
    • 永乐宫壁画中的建筑识别与元代民居建筑基因初探

      2024(172). CSTR:

      摘要 (24) HTML (0) PDF 9.02 M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古代官式建筑由于遗址、遗迹尚存,文献资料相对详实、考古信息不断涌现,备受关注,而明以前的民居建筑研究却因一手材料信息的缺失,难以明辨。元代民居就是其中之一,由于案例匮乏,导致相关研究始终有限。因此,以永乐宫壁画这一元代画卷中所表达的建筑信息为基础,通过对壁画中建筑信息的辨识,分析元代民居的内外建筑构成要素与分布特征,理清其类型特点,探明其基因构成,以求揭示元代民居承宋启明过渡发展演进规律及其影响,补白元代民居建筑史研究的相关成果,为以永乐宫为主体的元代建筑史研究提供一个审视的新视角。

    • >营造·技术
    • 清帝陵须弥座营造实践的研究

      2024(172). CSTR:

      摘要 (9) HTML (0) PDF 4.62 M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须弥座传入中国后由佛像座用途推广至台基轮廓及小品装饰,历代记载主要关注于须弥座各组成部分的比例关系。在清帝陵中台基、下碱、基座等不同位置设有须弥座,并装饰以不同样式,多样的应用为须弥座营造实践的研究提供了可能。本文以清帝陵须弥座的分布、组成及构件为研究对象,参考文献记载,总结其配合组群关系形成而显现的多样性,营造时内部比例、建造方式展现的适应性,关注须弥座上纹样的变化,探寻其在时间上的流变关系,以此从宏观到微观形成对于清帝陵须弥座营造实践的全面研究。

    • >文化·理论
    • 清乾隆皇家园林中的“方池水庭”初探

      2024(172). CSTR:

      摘要 (30) HTML (0) PDF 4.38 M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方池水庭”是乾隆时期皇家园林中流行的一种以方池作为园林殿庭水景的理水模式,是乾隆帝个人营园思想主导下皇家园林方池审美复兴、精神文人化的产物。在乾隆一朝御苑建设盛极一时的背景下,方池景观在审美层面接续发展,在设计层面推陈出新,突破了传统士流园林欣赏的一般境界,各种方池庭院成为乾隆帝本人营造精神空间、昭示个人政治理想的绝佳载体。通过对乾隆一朝可考的“方池水庭”景观案例的考察,结合清代御制诗文和样式雷图档等资料,探讨乾隆朝御苑池庭景观的独特审美价值和背后的形成演变动因。

    • >营造·技术
    • 苏州地区歇山厅堂大木构架演变刍议

      2024(172). CSTR:

      摘要 (29) HTML (0) PDF 12.95 M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歇山建筑之研究是建筑史领域的重要内容。江南尤其是苏州地区宋元时期歇山厅堂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是我国歇山建筑体系中的重要支系。探究苏州不同时期歇山厅堂构架之构成及发展特征是充分认知这一建筑谱系的必要环节。本文基于前辈学者之研究成果,梳理宋元以来苏州地区歇山厅堂实例,认为厅堂井字型构架与歇山厦两头屋架之一体性配适是其延续千载的基本构架传统,但随着山面梁架省、置不一,导致其分化为繁复的“设山面梁架的、相对均质的厦一架歇山厅堂”和简约的“无山面梁架的、完全均质的厦一间歇山厅堂”构架。整体构架之视角下,山面梁架作为主要线索,体现出在不同时期的不同作用,影响了苏州地区歇山厅堂构架的发展。

    • >文化·理论
    • 基于叙事空间的文化景观保护研究-以苏州木渎山塘街为例

      2024(172). CSTR:

      摘要 (24) HTML (0) PDF 7.09 M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国文化景观保护的主流理论强调以人为本,通过挖掘文化空间的情感记忆和历史价值,重塑地方认同,坚定文化自信。以往保护策略更重视景观空间的塑造,忽略其背后的历史事件,以及使用者的情感偏好,这是造成当前文化景观空间意义丧失的重要原因。鉴于此,本文以木渎山塘街为例,基于叙事空间理论,借助地图标绘解构文化景观物质、意识、情感层面的形态特征,重构文化景观的叙事空间,为传统文化景观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与切入点。

    • 长城文化景观研究的方法探索与框架构建

      2024(172). CSTR:

      摘要 (60) HTML (0) PDF 4.13 M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既是国家文化战略,也是区域发展战略。借助文化景观理论,可将人群、文化、历史、地理和环境等诸多与长城有密切关系却常被忽视的要素纳入到同一“区域”空间下进行整体考察,有助于长城遗产价值的系统阐释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然而,目前关于文化景观的研究多偏向于应用研究,在方法论层面的研究和探讨仅有为数不多的国外学者。长城作为超大尺度的文化景观,具有突出的“历史复杂性”,构建一个多维度的长城文化景观研究框架十分必要。通过梳理国外文化景观的研究方法、框架和模型,结合长城自身特点,提出以人类活动、文化传统、景观形态3个要素为核心,以时间与空间为轴,构建长城文化景观的研究框架。在北京长城文化景观的研究中,使用此研究框架有助于探寻其形成、发展和变迁的机制与驱动力,对于区域规划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营造·技术
    • 内蒙古呼包地区传统生土民居构造研究

      2024(172). CSTR:

      摘要 (14) HTML (0) PDF 5.79 M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内蒙古传统生土民居是在“走西口”移民文化背景下,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融合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民居类型,其构造具有代表性与典型性。以地处内蒙古中部的呼包地区传统生土民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地理和自然环境,以及文化渗透多角度系统分析形成传统生土民居形制的背景,梳理出传统生土民居构造类型,探究其选材用料、营造技艺等方面特征,并对营造技术更新进行探讨与展望,从而为传统文化和传统民居的延续与保护提供借鉴。

    • 武当山遇真宫新发现的龙虎殿明代早期彩画考证及原状研究

      2024(172). CSTR:

      摘要 (26) HTML (0) PDF 5.28 M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建筑彩画为保护木构而设,常因损坏不断更新,因此年代越久越难以留下。明代官式彩画在中国彩画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现存数量稀少。本文通过考察湖北武当遇真宫,在现场勘测的基础上,采取类型学方法研究,认为遇真宫龙虎殿彩画无论是大线构图、纹饰造型还是设色方式都具有明代早期特征,属于新发现的明代早期官式旋子彩画实例。同时通过与相似案例比对,辨认其纹饰造型,考证并探究其原貌特征,以这一新发现的珍贵案例,丰富现有明代官式彩画的研究。

    • >封面
    • 黄鹤楼

      2024(172). CSTR:

      摘要 (1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封底
    • 少陵台(济宁市兖州区少陵公园)

      2024(172). CSTR:

      摘要 (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营造·技术
    • 歇山顶组合殿座正殿加抱厦琉璃屋面施工工艺剖析

      2024(172):1-7转13. CSTR:

      摘要 (2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介绍歇山顶组合殿座古建琉璃屋面施工重点部位,主要包括尖山、圆山正脊对博缝板的标高要求,连接正殿、抱厦二者屋面的的天沟和窝角沟,以及其金刚墙标高、囊向的详细实施过程。重点内容包括:歇山屋面分中控制线,屋面瓦瓦样活过程,琉璃屋脊的详细要求;各种屋脊之间、脊与瓦面之间,它们既独立又关联的关系。通过真实的图片、简单的叙述,予以展现、说明。

    • “丈八八”形制影响下的大木构架尺度表达 ——以木格倒苗寨及土家大寨传统民居为例

      2024(172):8-13. CSTR:

      摘要 (1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川渝地区苗族、土家族木构技术中传承因袭的“丈八八”形制,是将“八”为尾数的数字运用于传统建筑尺寸设计的地方营造习俗。这种以简明易记的尺寸数字把握建筑空间尺度的营造习俗,是地方传统建筑营造技术的经验积累和智慧总结,也是传统建筑模数制度的发展延续和重要呈现。本文以叙永木格倒苗寨及秀山土家大寨传统民居为例,通过详实的实地调研和匠师访谈,探究“丈八八”形制在传统大木 技术中的具体表达机制,分析不同地域间“丈八八”形制的关联和差异,并借此阐释川渝苗族、土家族传统建筑营造的一些重要规律和特征。

    • 清帝陵须弥座营造实践的研究 #

      2024(172):14-19. CSTR:

      摘要 (3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须弥座传入中国后由佛像座用途推广至台基轮廓及小品装饰,历代记载主要关注于须弥座各组成部分的比例关系。在清帝陵中台基、下碱、基座等不同位置设有须弥座,并装饰以不同样式,多样的应用为须弥座营造实践的研究提供了可能。本文以清帝陵须弥座的分布、组成及构件为研究对象,参考文献记载,总结其配合组群关系形成而显现的多样性,营造时内部比例、建造方式展现的适应性,关注须弥座上 纹样的变化,探寻其在时间上的流变关系,以及从宏观到微观形成对于清帝陵须弥座营造实践的全面研究。

    • 杭州保俶塔 1933 年兴修计划及现存形制初探

      2024(172):20-27. CSTR:

      摘要 (1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基于 1929-1938 年保俶塔兴修工程相关文献、雷达探测波谱两者的关联整合研究,初步探索保俶塔 1933 年兴修后封闭塔体的内部结构与形制。经由文献研究,梳理民国时期兴修保俶塔计划图说、筹款过程、施工情况,通过雷达探测波谱分析,验证了此次兴修工程后塔身一至五层、六至七层及顶层可能的内部结构情况,为西湖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提供有益的学术研究依据。

    • 武当山遇真宫新发现的龙虎殿明代早期彩画考证及原状研究 #

      2024(172):28-33. CSTR:

      摘要 (2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建筑彩画为保护木构而设,常因损坏不断更新。因此,年代越久越难以留下。明代官式彩画在中国彩画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现存数量稀少。本文通过考察湖北武当遇真宫,在现场勘测的基础上,采取类型学方法研究,认为遇真宫龙虎殿彩画无论是大线构图、纹饰造型还是设色方式都具有明代早期特征,属于新发现的明代早期官式旋子彩画实例。同时通过与相似案例比对,辨认其纹饰造型,考证 并探究其原貌特征,以这一新发现的珍贵案例,丰富现有明代官式彩画的研究。

    • 内蒙古呼包地区传统生土民居构造研究 #

      2024(172):34-38. CSTR:

      摘要 (7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内蒙古传统生土民居是在“走西口”移民文化背景下,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融合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民居类型,其构造具有代表性与典型性。以地处内蒙古中部的呼包地区传统生土民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地理和自然环境,以及文化渗透多角度系统分析形成传统生土民居形制的背景,梳理出传统生土民居构造类型,探究其选材用料、营造技艺等方面特征,并对营造技术更新进行探讨与展望,从而为 传统文化和传统民居的延续与保护提供借鉴。

    • 苏州地区歇山厅堂大木构架演变刍议 #

      2024(172):39-47. CSTR:

      摘要 (1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歇山建筑之研究是建筑史领域的重要内容。江南尤其是苏州地区宋元时期歇山厅堂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是我国歇山建筑体系中的重要支系。探究苏州不同时期歇山厅堂构架之构成及发展特征是充分认知这一建筑谱系的必要环节。本文基于前辈学者之研究成果,梳理宋元以来苏州地区歇山厅堂实例,认为厅堂井字型构架与歇山厦两头屋架之一体性配适是其延续千载的基本构架传统,但随着山面梁架省、置不一,导致其分化为繁复的“设山面梁架的、相对均质的厦一架歇山厅堂”和简约的“无山面梁架的、完全均质的厦一间歇山厅堂”构架。整体构架之视角下,山面梁架作为主要线索,体现出在不同时期的不同作用,影响了苏州地区歇山厅堂构架的发展。

    • >规划·设计
    • 基于叙事空间的文化景观保护研究 # ——以苏州木渎山塘街为例

      2024(172):48-53. CSTR:

      摘要 (3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国文化景观保护的主流理论强调以人为本,通过挖掘情感记忆和历史价值,重塑地方认同,坚定文化自信。以往保护策略更重视景观空间的塑造,忽略其背后历史故事以及使用者的情感偏好,这是造成当前文化景观空间意义丧失的重要原因。鉴于此,本文以木渎山塘街为例,基于叙事空间理论,借助地图标绘解构文化景观物质、意识、情感层面的形态特征,重构文化景观的叙事空间,为传统文化景观的 保护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与切入点。

    • 明代竟陵鲁铎己有园平面复原及特征研究 #

      2024(172):54-58. CSTR:

      摘要 (5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己有园是明代荆楚地区的名园,其设计营造呈现出较为鲜明的明代荆湖地造园特征。立足鲁铎遗集《鲁文恪公文集》及相关历史文献,对己有园进行平面复原,可以还原这座历史名园的盛时面貌。在此基础上从布局构成、造园手法、山水植物等方面对其造园特征展开分析,可以发现己有园选址临台面水,环池置景;布局自然疏朗,借地势造洞,因借东湖诸景;建筑质朴,追求静而野的池中山林;嘉树果蔬,体现楚人高风峻节的风骨。

    • >文化·理论
    • 阴河中下游地区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马面研究 #

      2024(172):59-63. CSTR:

      摘要 (2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阴河中下游地区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遗址的马面为对象,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 SPSS 统计分析与 GIS 空间分析技术,研究了马面的类型划分及其与石城之间的关系,主要结论有:1)依据体量与间距方面的差异,可将马面划分为 4 种类型,每种类型有相应的形制特征和建造方式。2)马面石城依阴河走向呈点状、线状、组团 3 种空间分布方式。3)不同功能、属性的石城选择特定类型的马面,两者之 间存在一定对应关系。深化了对马面的认识,凸显了其在古代城建史中的重要地位,为全面揭示史前城防设施的发展演进过程提供了参考。

    • 清乾隆皇家园林中的“方池水庭”初探

      2024(172):64-68. CSTR:

      摘要 (2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方池水庭”是乾隆时期皇家园林中流行的一种以方池作为园林殿庭水景的理水模式,是乾隆帝个人营园思想主导下皇家园林方池审美复兴、精神文人化的产物。在乾隆一朝御苑建设盛极一时的背景下,方池景观在审美层面接续发展,在设计层面推陈出新,突破了传统士流园林欣赏的一般境界,各种方池庭院成为乾隆帝本人营造精神空间、昭示个人政治理想的绝佳载体。通过对乾隆一朝可考的“方池水庭”景观案例的考察,结合清代御制诗文和样式雷图档等资料,探讨乾隆朝御苑池庭景观的独特审美价值和背后的形成演变动因。

    • 以水缀园,寓情于水 # ——古代书院园林理水特点探析

      2024(172):69-74. CSTR:

      摘要 (3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书院园林作为古代学子习艺游憩、修养身心之地,是书院除讲学、藏书、祭祀三大空间之外的重要部分,通过山石、水体、花木、亭台等元素组合,为师生营造幽静适意的环境。其中水体受到创办者极大重视,本文聚焦于书院园林的理水特点,阐述了水的重要性,并从外部理水类型与用意、内部理水形态与寓意两方面展开分析,由水体的具体特征上升到抽象象征,旨在呈现书院园林理水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以此为切入点,深入理解书院园林承载的文化内涵,丰富古典园林理水研究。

    • 长城文化景观研究的方法探索与框架构建

      2024(172):75-79. CSTR:

      摘要 (2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既是国家文化战略,也是区域发展战略。借助文化景观理论,可将人群、文化、历史、地理和环境等诸多与长城有密切关系却常被忽视的要素纳入到同一“区域”空间下进行整体考察,有助于长城遗产价值的系统阐释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然而,目前关于文化景观的研究多偏向于应用研究,在方法论层面的研究和探讨仅有为数不多的国外学者。长城作为超大尺度的文化景观,具有突 出的“历史复杂性”,构建一个多维度的长城文化景观研究框架十分必要。通过梳理国外文化景观的研究方法、框架和模型,结合长城自身特点,提出以人类活动、文化传统、景观形态 3 个要素为核心,以时间与空间为轴,构建长城文化景观的研究框架。在北京长城文化景观的研究中,使用此研究框架有助于探寻其形成、发展和变迁的机制与驱动力,对于区域规划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援军体系下明蓟镇西协四路军事聚落布局特征研究 #

      2024(172):80-87. CSTR:

      摘要 (4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作为明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镇城、卫所、堡寨等军事聚落分布格局体现了长城防御体系的整体运作机制,对其从军事视角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化对长城文化遗产的价值认知。从军事聚落援军体系出发,通过史料查询、实地调研、数理分析等方法,梳理军事聚落兵力、分布、道路等因素,并运用 GIS 空间分析对相关要素进行空间落位,从而探索不同等级聚落兵力分布和援军效率,分析长城防御体系中军事聚落分布格局。研究表明,聚落分布格局防御体系上表现为指挥有序的圈层结构;防御单元上表现为互为协防的网络结构;防御格局上表现为高效应援的梯次结构。

    • 永乐宫壁画中的建筑识别与元代民居建筑基因初探

      2024(172):88-94. CSTR:

      摘要 (4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古代官式建筑由于遗址、遗迹尚存,文献资料相对详实、考古信息不断涌现,备受关注,而明以前的民居建筑研究却因一手材料信息的缺失,难以明辨。元代民居就是其中之一,由于案例匮乏,导致相关研究始终有限。因此,以永乐宫壁画这一元代画卷中所表达的建筑信息为基础,通过对壁画中建筑信息的辨识,分析元代民居的内外建筑构成要素与分布特征,理清其类型特点,探明其基因构成,以求揭示元代民居承宋启明过渡发展演进规律及其影响,补白元代民居建筑史研究的相关成果,为以永乐宫为主体的元代建筑史研究提供一个审视的新视角。

    • 杭州凤凰山眺望景观演变研究

      2024(172):95-99转121. CSTR:

      摘要 (5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历史上,杭州凤凰山凭借其良好的地理位置成为登高游赏的绝佳选择,随着时代变迁这一观景胜地逐渐淡出游人视线。整理历史文献对凤凰山的记载,对自唐至清末游人在凤凰山欣赏西湖、钱塘江山水景色的游赏活动演变进行研究,将其历史景观演进划分为唐代初成、宋代兴盛以及明清稳定三个主要时期,得出杭州凤凰山“名因景成,景借名传”的重要原因为文化熏陶。其次,对凤凰山观景点视域进行分析, 总结凤凰山眺望景观的古今特征,从建设活动、观景点位置、植物环境、文化活动四个角度阐述凤凰山眺望景观演变情况,认为杭州凤凰山观景优异的重要原因为地理位置与人工建设的共同作用。

    • 明清湖北人格神祠庙建筑时空分布特征 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4(172):100-104. CSTR:

      摘要 (2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华民族崇祀的民间神祇系统中有相当比例的“人格神”,他们所象征的优秀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引领着社会风尚,促进了群众的行为规范。作为中华民族文明发祥地之一的湖北地区,其丰厚的历史底蕴、独一无二的枢纽位置,以及“敢为天下先”的集体人格,为人格神祠庙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湖北地区遗存的人格神祠庙多为明清时期建设,本文从地方志的角度探讨了明清湖北人格神祠庙建筑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原因,以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继承创新提供借鉴。

    • 中国古代佛教建筑空间诸要素及其构成形式

      2024(172):100-115. CSTR:

      摘要 (3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中心和场所、路径和序列、建成和修饰三个部分论述了佛教建筑空间的各要素及其构成形式。第一部分为佛教建筑中的两种图式,即宇宙空间图式和建筑原型图式;第二部分为佛教建筑路线及空间序列的安排;第三部分为建筑营造和装饰方面的内容。

    • 从雅集图“观”女性园林空间的景与境

      2024(172):105-109. CSTR:

      摘要 (4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雅集作为中国古代以男性为主体的文人雅致生活的表现方式,在明清以后,以女性为主体的雅集活动逐渐兴起。私家园林作为女性雅集的空间载体,被文学作品或图像史料予以记录和直观表达,为研究园林中的女性活动空间提供了重要基础。研究采用图像分析法和社会学分析方法,从文人结社与女性雅集的关系入手,以清代《湖楼请业图》为研究对象,对湖楼诗会的时空背景做出阐述,围绕园林空间分布、 景观要素经营和女性活动特点三方面探讨了二维图像所表现的人景关系;同时拓展到对该时期才女群体所创造的独特文化景观的理解。

    • “陡如山,平如川”# ——兰州地区亭类建筑翼角部分大木营造研究

      2024(172):116-121. CSTR:

      摘要 (2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兰州地区亭类建筑作为传统建筑的缩影,除了具有大木营造体系的典型特征,而且拥有该类建筑的独特营造之术。文章通过实地调研及匠师访谈,对亭类建筑上架木构中翼角部位的关键构件进行剖析,明晰亭的多种结构承重方式,进而厘清兰州亭类建筑与周边及官式营造之差异,最后将结构类型延伸至与屋架“陡如山,平如川”形式上的统一,从“构件—结构—形式”探寻兰州地区亭类建筑独特的建构逻辑。 故此,从建筑类型研究上进一步完善兰州地区传统建筑大木营造的理论体系。

    • 泰山清代行宫造园特色浅析

      2024(172):122-126. CSTR:

      摘要 (4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泰山清代行宫是皇家行宫园林与泰山风景名胜融合的佳作。首先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概述,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选取岱顶行宫、白鹤泉行宫、四贤祠行宫和灵岩行宫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造园手法进行了概述,最后分析泰山清代行宫的造园特色为选址古迹、因礼布局、宫岳相联和景题通天。对汲取传统行宫园林营造智慧和启发泰山当代风景保护与建设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