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第17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封面
    • 应县木塔

      2024(171).

      摘要 (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封底
    • 大同九龙壁

      2024(171).

      摘要 (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营造·技术
    • 细并缝虎皮石墙工艺做法分析研究 ——以故宫建福宫花园与宁寿宫花园为例

      2024(171):1-6.

      摘要 (1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虎皮石墙的档案梳理、建福宫花园与宁寿宫花园虎皮石墙的工艺做法研究,指出建福宫花园与宁寿宫花园中的虎皮石墙均为细并缝虎皮石墙,其工艺做法,用材、用工均与“虎皮石墙”有一定差异,并分析讨论了细并缝虎皮石墙的砌筑工艺做法。

    • 基于遗产价值的潮汕地区三山国王庙建筑空间特征探析 #

      2024(171):7-13.

      摘要 (1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潮汕地区三山国王庙遗存众多,保存完整,极具地方特色,是潮汕地区建筑遗产保护的具体物质空间。潮汕三山国王庙在满足信仰祭祀功能需求的同时,深刻体现了地域环境、地方风俗及民众日常情感等地方特色。本文基于文献研究及实地调研考察,从空间形态、空间构造、空间装饰等方面对三山国王庙空间特征展开研究,通过对其选址、布局、大木构架及装饰等特征及价值要素梳理归纳,进一步解读了潮汕三山国王庙空间中蕴含的的自然地理人文的融合适应、营建智慧的具体呈现,以及对中原传统文化的地方化延续等遗产价值,为三山国王庙建筑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指导。

    • 江西省宜丰县下屋村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研究 #

      2024(171):14-19.

      摘要 (1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江西省宜丰县下屋村为例,总结下屋民居特点,归纳民居营造原理,梳理民居营流程,收集民居营造习俗。通过实地测绘现有建筑,并与当地匠师口述之营造方法进行比较,来进一步分析下屋民居营造经验,为村落后续的保护与发展积累基础资料。

    • 唐五代建筑材等与平面主要尺度特征关联性研究

      2024(171):20-23.

      摘要 (1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搜集宋《营造法式》之前唐五代木构建筑遗存中的典型实例,研究材等与平面各主要尺度特征的关联性。探究建筑材等与建筑当心间、步架均值、外檐出跳均值等平面主要尺度的相关性,初步推论:唐五代木构建筑中,建筑的材等等级与当心间,有成正比的趋势。材等与步架比值在8.85~16.94 的范围内,材等与外檐出跳比值在 2.03~3.75 的区域范围。为古建筑营造尺度规律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 闽南沿海红砖民居屋顶构造工艺研究 #

      2024(171):24-29.

      摘要 (1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闽南沿海红砖民居的屋顶多以红瓦覆盖,在当地自然、人文等因素的影响下,发展出独具地域特色的形态特征和构造工艺,蕴含着深厚的建构思想与营造智慧。文章采用田野调研、匠师访谈等方法,从屋顶各部位的构造特征入手,归纳材料种类、尺寸与砌筑方式,探究其设计规律与原理,梳理构造做法的地域差异,总结构造设计与防雨、排水、抗风等实用功能的关联,以期为今后的相关研究以及遗产保护 工作提供参考。

    • 内蒙古历史建筑屋面修缮技术探索与实践 #

      2024(171):30-34.

      摘要 (1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历史建筑的屋面保养和维修是至关重要的。为了在相关工程项目中研究和提炼有效的修缮技术措施并能够指导同类型工程实践,采用了实地调查、文献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内蒙古地区历史建筑屋面的修缮技术和施工方法。研究发现,历史建筑的整修维护应当尽可能保持其原有做法和面貌,屋面采取的修缮技术措施取决于屋面材料、构造和营造法式,应当分析其残损的类型和病理病害,提出针对性方案。本研究基于内蒙古地区十多个屋面修缮项目,收集了大量的实用技术资料,使得研究成果更具实用性。这项研究以小见大,可以为我国北方其他地区的历史建筑屋顶维修工作提供指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明十三陵石五供香炉的形态与雕刻研究

      2024(171):35-40.

      摘要 (2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石五供最早见于明成祖朱棣的明长陵,是明清皇家陵寝建筑中极具拟物特征性和礼制象征性的石质供养祭祀器具。石五供由“石供案”和“石供器”构成,与佛教祭祀器具“三具足”关联密切。本文以明十三陵中石五供的香炉为研究对象,采用贴近摄影测量测绘技术,记录香炉形体的三维数据;并以帝陵营建时间为序,对各自香炉的形态、尺度、题材、雕刻技艺等内容进行比较研究,梳理出明十三陵中石五供的香炉历史源流,概括了其形态特征的演变规律。

    • >规划·设计
    • 东天山南麓哈密三城山水空间格局营建研究 #

      2024(171):41-47.

      摘要 (1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东天山南麓人居环境空间集中于哈密盆地内的绿洲,自原始聚居空间形态出现于天山山南独立沟系后,直至清末时期形成了“三城毗连 1)”的空间格局。本文以哈密三城在历史空间格局中的布局形态出发,在古籍与文献解读、信息归纳、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形态学理论与空间图解分析方法来梳理、归总营构要素与整体空间秩序,提炼营建结构与特征,发掘并诠释城邑形态表征下所蕴含的山水空间营建智慧,为区域传统风景营建研究提供相关依据。

    • 古典园林香景营造手法研究 # ——以绮园为例

      2024(171):48-52转73.

      摘要 (4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重视虚景,讲究以各个感官要素营造富有意境的环境,对园林中的香景营造手法进行研究,有助于古典园林的意境解读及现代园林的香景空间营造。以“浙中第一园”绮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资料整理绘制绮园香景植物种类及分布现状;归纳绮园典型香景景观主要营造手法为“孤芳流香”“香径沁幽”“香海润坪”,并结合绮园的历史记载对典型香景进行营造方法、文化内涵的探究。最后总结现代园林绿地香景空间营造时应注重“空间营香”“应时有香”“以文塑香”。研究丰富现有传统园林香景景观的理论,也为未来园林绿地中的气味景观营造提供借鉴。

    • 历史建筑地标景观的可视化表达方法研究 # ——以延安南关街片区为例

      2024(171):53-57.

      摘要 (1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历史建筑地标景观的可视化展示对于彰显城市文化特征、树立城市形象意义重大。以延安南关街片区为例,借助 GIS 平台对其历史建筑地标景观进行景观域面可视范围测度、景观视线廊道构建以及景观视野图景优化,从域面、轴线和焦点三个层面探析历史建筑地标景观的可视化表达方法与途径。研究表明,可视化分析方法可为景观表达提供数据基础和科学支撑,有助于营造增进视觉体验的可视空间语境,实现历史建筑地标景观的可见、可感与可意。

    • 汉长安城营建中未央宫的空间作用与影响

      2024(171):58-63.

      摘要 (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未央宫作为整个西汉帝国的政治中心,其选址、规模、宫城形制对整个汉长安城的规划设计起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学界关于未央宫的研究焦点多集中在宫殿本身,而对于未央宫宫城与汉长安城的空间布局关系则仍可深入探究。本文立足于汉未央宫和汉长安城建设的动态历史过程,以历史文献,考古成果为依据,探讨未央宫营建对汉长安城城市轴线、路网分布、功能分区、标志性建筑等方面产生的空间作用与影响,并以此揭示汉长安城以未央宫为核心构建的空间秩序,以及其所蕴含的都城空间规划整体思想与智慧。

    • >文化·理论
    • 清末海盐徐园平面布局复原研究 #

      2024(171):64-69.

      摘要 (2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古代园林绘画的复原价值近年来得到学界的持续关注,同时,相关问题如画中园景的真实程度、传统绘画表达景致方位和尺度的准确性不足等,也引发了人们的反复讨论。《徐园图册》是清末一套描绘海盐徐园的园林册页,其特殊之处在于图中留有许多修改建议的文字,这一特殊性对于园林面貌的再现价值值得深入的讨论。因此,围绕《徐园图册》,通过挖掘更多相关史料,运用图像互证、图文互证等方法, 探讨了《徐园图册》的性质,并对徐园平面布局进行了复原,以期丰富园林史个案,并为相关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的推进作用。

    • 说“阙”

      2024(171):70-72.

      摘要 (2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阙是古代建筑群入口的建筑,随着朝代的更迭不断变化。在习近平新时代的城乡建设中,应当在保持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赋予“阙”这种建筑形式新的文化内涵,起到美化城市,提高城市文化品位,重塑古城风貌,画龙点睛的作用。

    • 基于符号学理论的宜良文庙砖石装饰特征探析

      2024(171):73-77.

      摘要 (1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宜良文庙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建筑及装饰风格不仅受中原官式建筑的影响,还带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其中砖石装饰具有较强的符号性,是文庙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的直接体现。本文基于符号学理论,以宜良文庙砖石装饰为例,对文庙建筑中的砖石装饰进行解析。分析其符号的构成和表现手法,探究其中蕴含的象征意义,并概括宜良文庙的砖石装饰特征。

    • 太庙建筑群木构件树种鉴定及配置研究 #

      2024(171):78-81.

      摘要 (3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配合太庙建筑群的修缮保护,对太庙十个单体建筑开展了木构件取样鉴定、树种配置以及选材变迁等方面的研究。通过切片制片、显微观察、特征检索等方法,对太庙 54 个试样进行树种鉴定,结果表明太庙木构件用材共有 4 个树种,分别为楠木(Phoebe spp.)、杉木 (Cunninghamia spp.)、硬木松(Picea spp.)和云杉(Picea sp.)。本研究为太庙修缮保护中树种的选用提供了数据支撑,也对太庙各单体建筑营造背景有了进一步认知。

    • 设以广安喻治理,儒宗释教宦殊科 # ——清代承德外八庙之广安寺复原研究

      2024(171):82-86.

      摘要 (1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承德外八庙广安寺建于清乾隆盛期,建筑园林随山就势,包括各具特色的十字塔台山门、白台、定慧楼、戒台等建筑。本文收集广安寺陈设档、清宫热河档案、绘画、历史老照片作为史料依据,同时横向对比普陀宗乘之庙、须弥福寿之庙等现存藏式喇嘛庙建筑形式,对广安寺的平面布局、单体建筑、功能布置、文化内涵进行了研究。通过 CAD 制图、3D 数字建模、实体模型等方式展现全部建筑群,最大程度还原乾隆初建时期的建筑园林原貌,以期丰富清朝寺庙建筑研究,也对承德其他寺庙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 民建堡寨聚落防御体系研究 #

      2024(171):87-91.

      摘要 (1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在历史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还原了民建堡寨聚落防御体系,发现其内部存在较为严密的社会组织制度,并指出防御体系可分为外层 - 堡寨间联合防御体系、中层 - 堡寨聚落外围防御体系和内层 - 堡寨聚落内部防御体系三个层级。最后总结民建堡寨聚落防御特征有三:乡守之法全民皆兵,防御为主攻击为辅,体系复杂胜率较低。

    • 基于辋川图像的唐代王维辋川园居空间景境营造研究 #

      2024(171):92-96.

      摘要 (1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王维辋川别业营造背景考察,以宋郭忠恕《辋川图》为主要图像依据,并结合诗文描述,采用沉浸式的体验方法对辋川园居空间景境开展分析。揭示了辋川绘画图像背后所传递出的景境营造理念:1)在大尺度的风景空间景境营造上,辋川中反映了以山体为界域的空间序列营造,通过园居的风景感知产生了对于空间的情感体验;2)在小尺度的园居场所景境营造上,与友人社交、抚琴和奉佛是辋川图像中反映的主要园居活动,并且不同的园居活动所依托的空间景境营造不同,具有不同的场所精神表达。辋川园居包含了诗情、画意、园境三位一体的景境营造语意对后世文人园林绘画和造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我国近代博览建筑的起源与发展 # ——以天津为例

      2024(171):97-103.

      摘要 (2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代天津开埠以后,尤其北洋新政的推行,促进了城市博览事业的发展。文章梳理了近代天津自北洋新政至民国政府时期博览建筑的设计与建设,探讨了近代天津博览建筑从沿用传统、效仿西法到走向现代三个不同阶段的特征,揭示了在政权更迭、文化冲击、社会发展等各方面因素影响下近代天津博览建筑的产生与转型。

    • 富田古村传统民居室外门楣匾额特征及文化研究 #

      2024(171):104-108.

      摘要 (1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匾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一个地区历史、文化、艺术及民风民俗的重要体现,也是居民生活的缩影。富田古村位于江西吉安青原区,是江西庐陵文化的典型代表,挖掘其传统民居室外门楣匾额的类别、特征及文化内涵,研究其蕴含的社会、教育和生态意义,有助于促进优秀传统建筑文化、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 明清北京城“凸”字形城廓整体保护研究

      2024(171):109-115.

      摘要 (4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明清北京城“凸”字形城廓与传统中轴线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两个重点,通过调研明清北京城“凸”字形城廓的保存现状,发现皇城、内城、外城三重城廓局部空间的标识性需要增强。更重要的是,城廓的整体保护应与中轴线相结合。城廓与中轴线具有共通的突出普遍价值,共建了北京老城的核心空间框架,能够共同体现中国古代营城建都时的“宅中”思想。因此,明清北京城“凸”字形城廓的整体保护要与传统中轴线相结合,更完整的城廓空间能有助于北京城“中”字形空间框架的展示,有助于城廓与中轴线价值的保护与传承。

    • 先秦丘居形态及其对古代营城理念的影响

      2024(171):116-120.

      摘要 (2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梳理了“丘”的概念及其五重涵义,用图形化的方式考释了“敦丘”“陶丘”“融丘”和“昆仑丘”四种丘居形态。并由此出发,解析了古代多重城制的成因,择居丘南的缘起,以及地法昆仑的三种方法,以探究丘居形态对古代营城理念的深刻影响。

    • 传统“古迹”语境下西湖苏堤历史叙事与价值阐释 #

      2024(171):121-125.

      摘要 (2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古代有珍重历史遗存的传统,以“古迹”为核心形成了本土遗产话语。本文基于方志、图像等史料,重构了古代传统“古迹”语境下杭州西湖苏堤的历史叙事:苏堤至迟在南宋中叶被列为古迹,并经循环阐释凝练成“苏堤春晓”一景,后又借由清康乾题名、立碑建亭促成景物焦点转移。揭示了中国古代“源流并重”“地以人胜”的古迹观念,重视古迹记录建档、阐释传播的保护行为。阐释了在此观念影响下,苏堤的历史价值,以人物纪念、社会教化为主的社会价值,以“叠晕之美”为主的美学价值。

    • >行业·热点
    • 《古建园林技术》杂志经理办公会议 关于更换主编的意见

      2024(171):126-126.

      摘要 (1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