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第0卷第167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封面
    • 景山寿皇殿碑亭

      2023(167). CSTR:

      摘要 (3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封底
    • 景山寿皇殿景区建筑局部

      2023(167). CSTR:

      摘要 (1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营造·技术
    • 明代砖砌无梁殿的形制构造研究 #

      2023(167):1-8. CSTR:

      摘要 (436) HTML (0) PDF 19.39 M (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明代砖砌无梁殿是中国特有的建筑遗产类型,也是明清皇家建筑中的重要类型之一,因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与结构构造而具有重要的艺术、历史和科学价值。本文介绍了明代砖砌无梁殿的源起与发展,以灵谷寺无梁殿、永祚寺无梁殿、开元寺无梁殿和隆昌寺无梁殿这四座典型明代砖砌无梁殿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时域典型明代砖砌无梁殿的建筑形制与构造特征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早期明代砖砌无梁殿造型简约质朴、庄重雄伟,具有明显的宋代建筑风格,随着年代演进,无梁殿屋顶趋于陡峭,拱券由圆变尖,建筑风格更加精美,复合拱结构科学稳定;明代后期无梁殿建筑具有典型的明清官式木构建筑特征,研究结论可对该类型建筑遗产的加固修缮及其仿古建筑设计提供参考。

    • 嘉兴高家洋房损伤机理修复保护研究 #

      2023(167):9-12. CSTR:

      摘要 (1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以嘉兴高家洋房的修缮与环境整治工程为例,探讨文物建筑的修复保护与功能新生以及如何恢复文物建筑的真实性。研究由三部分组成:(1)在实地勘察基础上 , 针对文物建筑因不恰当的工艺保护措施造成的破坏确定修复原则和方向;(2)在遵从历史原真性与文保建筑修复规范的前提下,既针对文物建筑保护本体提出实操性强的修复方法,又注重文物建筑与周边环境的融合;(3)根据历史时期该文物建筑的功能演变特征,赋予其当代的新功能——作为嘉兴城市文化展示与传播的场所,为历史文保建筑的正确利用提供借鉴。

    • 池州清溪妙因塔考析与病害防治

      2023(167):13-17. CSTR:

      摘要 (35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池州清溪妙因塔始建于明朝万历二十九年(1601 年),至万历四十年(1612 年)竣工,历时十一年,距今 410 年。塔身总高55.7m,底层周长 37.6m。清溪妙因塔为青砖结构建筑,由于建造年代较久,受自然、人为因素影响,清溪妙因塔面临着青砖风化、表面崩脱、生物影响等各种严峻的病害问题。针对清溪妙因塔的主要病害,分析病害的构成因素,提出保护的应对策略,以达到科学保护之目的。

    • 非遗文化与红色背景下黄泥湾大屋修缮设计研究

      2023(167):18-23. CSTR:

      摘要 (2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黄泥湾大屋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是一项值得品读的建筑文化遗产,但是其现状残损非常明显,很多部位已形成危险点,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迫在眉睫。通过勘查黄泥湾大屋的现场和多次调研,详细描述了黄泥湾大屋的建筑现状,剖释致使建筑破坏的原因,按照保证建筑风貌真实性的修复思想,采取相应针对性的修缮措施,意在以黄泥湾大屋的物理修缮为催化剂,引起传统文化和党史学习的化学反应。

    • 佛山孔庙大木作修缮技术浅析

      2023(167):24-27. CSTR:

      摘要 (3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佛山孔庙建于 1911 年,由佛山民间尊孔组织“尊孔会”集资修建,现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2018 年佛山孔庙进行了全面修缮,本文主要对其大木作现状勘察、修缮方案、施工技术进行梳理和分析,以记录和传承古建筑文物保护修缮技术。

    • 山西金大定时期木构建筑营造特征初探 #

      2023(167):28-31. CSTR:

      摘要 (31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定”为金朝较为稳定的一段和平时期,此时金国政局稳固,经济恢复,文化繁荣,良好的国内社会环境必然使其在建筑营造领域留下独有的印记。笔者通过文献查阅、资料收集以及现场调研等方式,对于现今山西地区具有确切历史纪年的金大定木构建筑进行考证,并简要分析其现存状况与分布特征,以此为基础重点对其营造特征从平面布局、梁架结构、铺作特征以及柱梁用材方面进行探析,以期总结该时期下山西各区域间营造特征的异同,为山西地区金代建筑营造特征的相关研究进行补充。

    • 香山帮建筑摔网椽长度及弯里口木牡丹头斜度取值研究

      2023(167):32-37. CSTR:

      摘要 (2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翼角的制作过程中,香山帮匠师会将摔网椽及直挺出檐椽一次性截净做正,后期不再扫檐,而牡丹头斜度值关系到弯里口木是否能与嫩戗贴合,立脚飞椽口子的斜度也与其息息相关,故各根摔网椽长度值及牡丹头斜度值的确定尤为重要,然而目前行内所使用之方法均只能得其近似值,本文依据香山帮建筑翼角之营造规律及目的,推导出了一系列公式,以求相应构件各部位之准确数值。

    • 清代皇家园林石子地面的做法传统与审美旨趣

      2023(167):38-42. CSTR:

      摘要 (31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清代皇家园林石子地面为研究对象,论述石子地面的三种做法(石子甬路、石子散水、石子海墁),对石子地面做法以及工丈尺销算则例进行分析,并计算讨论了白灰、黄土与石子的用量铺墁关系。梳理石子地面历代审美规律,结合清代档案与遗存、遗址勘察,对清代皇家园林石子地面审美旨趣转向进行分析与讨论。

    • 苏州药圃造园意匠的传承与演变 #

      2023(167):43-47. CSTR:

      摘要 (41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药圃是苏州艺圃之前身,为明代文震孟的私家园林,既有研究尚未对药圃造园意匠进行系统化分析。基于对现存史料的深入挖掘,以文献分析法结合园林图像对药圃的园林要素进行详细考述,论证《长物志》对药圃营建活动的指导意义,从山水格局、建筑形制、植物配置三个方面对药圃旧貌进行进一步推想复原,阐释其造园意匠的传承及演变与江南园林发展历史的耦合关系。

    • >规划·设计
    •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民居保护 # ——以西窝羌寨为例

      2023(167):48-52. CSTR:

      摘要 (1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截至目前,国家民委先后命名了三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部分村寨已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及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其不仅拥有历史价值,还拥有独特的民族文化价值。我国特色村寨体系确立初期,整体研究较多,具体研究不足;策略研究较多,数据研究不足;羌族特色村寨知晓度和关注度很低 , 各类资料特别是第一手资料很少。以形态学和类型学理论为基础 , 以四川省上午村西窝羌寨为例,从选址、空间组织、建筑、装饰以及建造习俗等方面全面研究其建筑学价值,总结其民居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对应的具体保护措施,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提供参考。

    • 基于中国传统时空观之拙政园的循环时空结构探析

      2023(167):53-58. CSTR:

      摘要 (40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任何语言的书写都要诉诸于时空结构和书写者本源性的时空观念。基于对中国传统时空观念的研究及循环时空的意象解析,探讨拙政园的循环时空结构。文章提出循环时空结构即以流通环径周营联动园中景物,显现出时空一体、周回不息的循环性特征;该结构遍布全园,小到一筑一庭一山一水的单体构建,次到每个景区的局部组织,大到整座园林的全局统筹,呈现出多层交叠、有机共在的系统性特征;而每个循环经由人们游园运程的差异选择和多样复合,又展现出彼此通变且交融衍化的动态性特征。循环时空结构是中国造园极为重要的经营理念,是人基于游园运程、统合环径景物、融合生命情感的一种整全现象,我们藉此实现往复不尽的循环观想。

    • 前策划导向下的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研究 # ——以苏州建新巷 29 号吴宅为例

      2023(167):59-64. CSTR:

      摘要 (39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现实需求,本文针对前策划导向下的技术路径进行探讨:引入 CRS 策划体系和标准,结合苏州建新巷 29 号吴宅保护更新项目,从建立目标、调研分析、提出概念、确定需求和阐明问题五个步骤进行策划实证。以期推进与落实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操作方法与决策系统。

    • 曲水以水胜闻 # ——徽州丰南曲水园复原与理水造境探析

      2023(167):65-69. CSTR:

      摘要 (2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曲水园是明中期徽州丰南吴氏的私家园林,以曲水胜闻,是徽州私家园林理水造境的典范。探究曲水园理水造境方式,先通过释读《曲水园记》和《曲水园杂咏》,考证复原曲水园面貌;再从造园源流出发分析选址特点,探究理水造景的具体实施路径,阐明曲水园的造园思想。研究发现,曲水园通过借引活水、山水相依的构景以及随曲合方、以景悟道的造境手法营造园林山水环境,以其独特的理水方式构成了因地制宜、以水见长的造园风格。这对于了解徽州园林理水手法和造园思想,传承古典园林艺术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 雄安新区传统聚落的水适应性空间格局研究 #

      2023(167):70-75. CSTR:

      摘要 (44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传统聚落空间格局的水适应性,本研究以白洋淀周边风貌肌理保留状况良好的 20 个传统聚落作为分析对象。研究发现,在堤堰修筑、渔苇生产和内河航运的长期作用下,雄安新区传统聚落的空间格局在水陆关系、聚落形态、空间单元上均体现出明显的水适应性。(1)传统聚落与防洪堤堰呈现融合共生的水陆关系,池沼和沟渠构成了聚落内部的排涝体系,沟渠分为联通式和尽端式两种。(2)聚落形态多呈带状或指状以适应白洋淀堤堰工程和内河航运需求,聚落外部轮廓和内部肌理深受洼淀环境和商品贸易的共同影响。(3)聚落、淀泊、苇田、农田、沟壕的圈层式分布构成了白洋淀周边传统聚落的基本空间单元,也反映了男渔(耕)女织的传统性别分工。芦苇台田奠定了本地区传统院落和建筑的形态尺寸。

    • 山西临汾翼城县武池村乔泽庙舞亭 #

      2023(167):76-78. CSTR:

      摘要 (34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临汾翼城县武池村乔泽庙舞亭是山西元代戏台中的一朵奇葩,其结构同“亭”式构造。现对其屋架结构进行探究分析,总结得出了它具有“花式补间”“出跳襻间”和“结构藻井”三方面的特色。而上述特色,可为中古亭榭建筑设计提供创新思路。

    • 论故宫古建筑测绘成果的技术把控 # ——以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为例

      2023(167):79-85. CSTR:

      摘要 (4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前古建筑测绘成果主要以线划图和三维激光扫描影像两种方式呈现,本文结合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成果,就如何对测稿、正式图纸、CAD 图纸文件这类线划图成果以及三维点云、二维正射影像这类三维激光扫描成果进行技术把控进行了详细阐述。对于古建筑类遗产地而言,测绘成果的需求不同于设计单位和科研单位。本文从工程实践出发,旨在为遗产地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参考。

    • 道隐天地,咫尺情韵 ——以云南凤庆石洞寺浅观中国理想人居

      2023(167):86-90. CSTR:

      摘要 (1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人对山水之迷恋已是极致,一则因山水媾和万物阴阳两态之流变认识;二可借山纹水脉暗通昆仑神话之时空不尽。前者构建其认知世界之方法,后者为维稳其文化溯源所求之本源归属感,以及忘化时空、死生之界域囿限。亘古亘今,隐处丘园者,究其思想,多染映于道佛之法,而返窥宗教名山,素于山林最胜处,得居游自足之洞庭妙所,何也?遂凭托云南石洞寺,借境生文,以其“行望居游”之体验品判,引发今之园构,师法何式之问;究源古之隐者,生死流变之忧;承启当下居境,适宜理式之思。

    • 仿古建筑的无障碍设计 ——以永宁阁为例

      2023(167):91-94. CSTR:

      摘要 (39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一项造福全体社会成员的事业,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但仿古建筑与无障碍设计的融合往往是设计中的难点。本文概述常见传统建筑及仿古建筑中的无障碍设施,分析设计做法及其特点。以永宁阁为例,具体阐述其设计施工中的无障碍设计处理手法,提出仿古建筑无障碍设计策略,为仿古建筑的无障碍设计探索新的路径。

    • 日本白川乡合掌造聚落的生态智慧及启示 #

      2023(167):95-97. CSTR:

      摘要 (40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合掌造民居是日本白川乡的一种传统乡土建筑,在城镇化中得到了完好延续。它通过因地制宜的技术,营造出与环境和谐相融的建成环境,体现了传统聚落的生存智慧和生活文化。以白川乡合掌造聚落为例,从“结文化”的合作造屋智慧、合掌造的木架建构智慧、融于环境的消防保护智慧进行解析,提出生态智慧活化传承的策略,旨在启示我国传统聚落保护研究。

    • 浙江新昌大佛寺形成及其特征探析 #

      2023(167):98-102. CSTR:

      摘要 (2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昌大佛寺因石弥勒像而声名远扬,成为一处具有较高历史文化内涵的寺庙园林。本文通过历代文献典籍整理,结合地方志、现存碑刻等史料考证,梳理出新昌大佛寺较为完整的营建历史。在此基础上,试对大佛寺空间营造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出大佛寺空间格局具有沉谷为寺的特征,空间序列具有起承转合的章法结构,其“景愈藏,意境愈深”的艺术手法值得关注与借鉴。

    • >文化·理论
    • 清代公主园寝特例 # ——寿臧和硕公主园寝图档研究

      2023(167):103-106. CSTR:

      摘要 (35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清代宗室、公主园寝是清代皇家陵寝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寿臧和硕公主园寝样式雷图档研究、分析,还原方案设计过程,尤其对其地宫做法及原因进行探讨,为后续清代宗室、公主园寝建筑营造研究提供参考。

    • 中国古建筑与古文字互证构成法则之结论篇

      2023(167):107-110. CSTR:

      摘要 (13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汉字的原始形态,是对现实中的物体或者景观的真实写照。以《营造法式》总释为蓝本,《营造法式》总释中的建筑形式为例;以时代为顺序,利用建筑形态学、符号学,视觉形式动力等理论来分析中国古建筑与古文字之间的规律对应关系,提取了代表古建筑的古文字构件;汇总了建筑类词汇的取象规律;提出了“古文字形体分析法”;建立中国古建筑与古文字互证的法则之内在科学启示。通过研究与古建筑有关的象形古文字,不仅可以反推早期的建筑物和建筑构件的形态,还能看到其所展现的社会、科学和文化意义。

    • 城市历史公园“记忆之场”识别、建构与保护更新应用 # ——以重庆市枇杷山公园为例

      2023(167):111-117. CSTR:

      摘要 (41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文章引入“记忆之场”理论,结合城市历史公园公共场域属性,探索建构了基于记忆之场识别、建构的历史公园保护更新方法。该方法旨在建立公园客观遗产要素、历史信息与主体历史经验的连接,将场域、场所、场景作为人本主体读取和存贮集体记忆的空间媒介,以实在、功能、象征为记忆之场的构成要素,以经验、价值、意义为三元要素的经验结果,从空间尺度、时间阶段、存在状态等多重维度开展识别与解构。在此基础上,文章以重庆市枇杷山公园为证例,通过对公园不同时期历史场域、场所、场景的识别解析,提出相应记忆之场要素的修复、活化和呈现策略,以促进公众对公园“记忆之场”的动态经验和建构,创新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践逻辑与行动理论。

    • “系列遗产”研究视角下的京北地区抗战遗产时空分布及历史价值特征再认知 #

      2023(167):118-122. CSTR:

      摘要 (34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京北地区抗战遗产整体上具有遗产类型全、时间涵盖中国抗日战争全过程、空间涉及京北地区六个区县全境的特征,呈现出相同的价值主题与关联性。本文拟以“系列遗产”的研究视角,基于类型及时空特征分析,提炼并归纳出京北地区抗战遗产的整体价值,旨在为其进一步明确保护目标及保护工作提供基础支撑。

    • 基于民国高等教育层面的中国建筑史学研究 #

      2023(167):123-126. CSTR:

      摘要 (34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政治局势相对平稳,经济教育得到迅速发展。综合大学中的建筑系作为中国高等建筑教育的肇始,不仅折射出西方建筑史理论对国内的影响,也是国内对传统建筑研究进展的直接反应,代表了民国时期国内建筑史发展的思想轨迹和指导方向。因此,本文以对建筑史课程演变有着本质影响的学制编排、教师队伍、授课内容为主要资料,尝试揭示民国时期建筑史研究发展中的重要节点和历史脉络。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