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第16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封面
    • 景中有景——远眺景山万春亭

      2023(164).

      摘要 (6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封底
    • 故宫雪景——宫殿重檐歇山顶

      2023(164).

      摘要 (4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行业·热点
    • 《古建园林技术》杂志第五届理事会在京举行

      2023(164):3-4.

      摘要 (3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古建园林技术》杂志第五届理事会于 2 月 11 日下午,在北京鸟巢希尔顿欢朋酒店会议厅举行。北京首都开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岩;副总经理、房地集团董事长刘军;北京房地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井洪涛,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冯立钧;《古建园林技术》杂志社社长翁南怡;《古建园林技术》杂志社主编马炳坚;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张春彦;以及毛国华、徐宗武、张小茹等 23 名理事单位代表出席本次会议。

    • 《古建园林技术》杂志第八届编委会第二次会议及第九届编委会在京举行

      2023(164):5-6.

      摘要 (16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古建园林技术》杂志第八届编委会第二次会议及第九届编委会于 2 月 12 日,在北京鸟巢希尔顿欢朋酒店会议厅举行。本次会议主题为“赓续杂志传统,拓展学术格局”,旨在提升《古建园林技术》杂志影响力和学术水平,以更好地服务传统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古建园林技术》杂志社社长翁南怡;《古建园林技术》杂志社主编马炳坚;副主任委员刘大可、范霄鹏、肖东、张春彦;刘叙杰、杨燕敏、李先逵、高念华、黄滋等 60 余位顾问及编委专家出席。

    • 城市更新背景下的文化遗产保护论坛成功举办

      2023(164):6-6.

      摘要 (7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23 年 2 月 12 日,城市更新背景下的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会议在京成功举办,论坛由北京《古建园林技术》杂志社有限公司主办,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协办。

    • >营造·技术
    • 太行山区井陉县石砌民居特征研究 #

      2023(164):7-12.

      摘要 (6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井陉位于冀晋交界的太行山腹地,当地分布广泛、保存完整的石砌民居,不仅反映出太行山区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民居营造技艺,更是晋冀两地历史文化的物质缩影。本文首先从自然生境和人文特征两个方面对当地石砌民居的生成环境进行分析,并以结构类型为依据,将石砌民居建筑划分为石木房与石窑两种类型;其次,深入剖析其结构体系、平面布局以及立面形制特征;再次,分析石砌民居的院落组织特征,阐述其构成要素与功能,总结石砌民居院落空间形态特征;最后,通过在地适应和文化传播两个方面对石砌民居所蕴含的文化特征加以阐释。本文旨在通过井陉对河北太行山区石砌民居特征进行解析与凝练,为当地乡土建筑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重塑乡土文化认同提供参考依据。

    • 建筑文化夹缝中的困境和突围 ——原中央博物院中的技术矛盾剖析

      2023(164):13-17.

      摘要 (2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记述了原民国中央博物院(简称央博)在其营建过程中尺度与技术探析过程。自 1929 年《首都计划》中提出对南京公共场所建设指示后,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于 1933 年设立中央博物院(央博)筹备处,自此征集其设计方案。在其设计竞赛及修改的过程中,遇到的两类矛盾,一类是传统规制和做法与功能要求的矛盾,另一类是传统规制和做法与现代材料与结构技术的矛盾。前者涉及空间的构建的设计,后者涉及到施工的技术与做法。在中西文化与技术碰撞的近代,央博的营建同样面对材料、度量单位等方面的转译,其在形式与材料、结构方面的碰撞中采取的解决方案值得借鉴。

    • 嘉兴烟雨楼“江湖地”风景名胜营造研究

      2023(164):18-23.

      摘要 (40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江湖地”代表一类水文主导的城市传统风景范式。选取嘉兴烟雨楼为研究对象,从城市规划的风景营造角度出发,通过梳理文献和历史影像,得到烟雨楼风景名胜的景观流变过程与成因,从宏观、中观、微观三层次总结烟雨楼“江湖地”的城市风景营造机制:以水事构建、农事驱动、地方认同营造“园 - 城”风景;以因水而胜、借水兴游营造“园 - 湖”风景;以登高借景、围池增景、文化富景营造“园 - 水”风景。并以烟雨楼个案补充对“江湖地”园林的理论研究,旨在为水文主导的城市传统风景建设提供借鉴。

    • 无锡惠山浜祠堂木柱修缮技术 #

      2023(164):24-28.

      摘要 (50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中的无锡惠山古镇,以规模宏大的祠堂群为鲜明特色,惠山浜祠堂是其中重要的遗产片区。天津大学文物建筑测绘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持续跟踪记录申遗整修工程,获取大量的一手资料。本文以木柱作为研究对象,梳理针对不同的残损类型所采用的修缮措施,详细总结修缮技术工艺,展现香山帮工艺在遗产保护工程中的现代传承实况。

    • 京西门头沟民居类文物建筑营造特点初探

      2023(164):29-33.

      摘要 (3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 30 处门头沟民居类文物建筑为研究对象,将关注点位着眼在京西山地四合院、三合院及不规则合院等民居类型的本体构造特点上,通过实地勘察、测绘记录等手段,结合当地工匠的技术讲述,梳理此类古建基本构造形制,结合地区深厚的山地文化底蕴与家族礼节理念分析形成构造形制的背景。通过对比老北京胡同四合院民居的构造特点,在基础、大木、墙体、屋面等四个主要方面初步厘清该地区民居类文物建筑的基本空间规律,并进一步探究其基本结构、选材用料、营造技艺等方面的特征,为进一步科学保护与活化利用此类文物建筑奠定初步认知基础。

    • 巴东野三关传统民居防潮技术初探 #

      2023(164):34-39.

      摘要 (4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巴东野三关是一个有着多种民族特色,历史悠久的古镇,其传统民居兼具土、汉特征,特色鲜明,是湖北省宝贵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野三关地处高山多雨地区,气候潮湿,年平均气温偏低,是理想的避暑胜地。经过千百年的历史洗礼和自然衍化,该地区的传统民居在适应气候特征的设计方面逐渐形成了自身特殊的形式和做法,特别是在防潮技术上有着突出的表现。本文旨在通过现场调研、测绘和文献查阅,探索野三关传统民居在防潮技术上的特殊技艺和生成原因,总结其对于鄂西南山地潮湿地区传统民居气候适应性的应对策略和存在价值,以期深化该地区传统建筑文化的研究,为实现国家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等战略的实施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 “湘昆”古戏台 ——侯氏宗祠古戏台保护修缮研究

      2023(164):40-43.

      摘要 (4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湘南桂阳县自古以来古戏台遍布、素有“戏窝子”之称。通过对桂阳县“候氏宗祠古戏台”的勘查测绘,建筑形制、材料做法的研究和梳理,结合文献资料,发掘古戏台蕴含的历史信息和独特的文物价值。并基于科学的价值评估为古戏台的保护修缮、活化利用提供指导建议。

    • 丽水传统民居厅堂平面形制特征研究 #

      2023(164):41-44.

      摘要 (47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丽水传统民居具有数量多且保存较好的优势。但目前学界关于丽水传统民居的研究更多集中在乡村振兴、古村落活化以及旧建筑改造等领域,对民居厅堂平面形制的研究成果较少。作为江南地区木构架设计体系区划与谱系研究的重要一环,本文以丽水传统民居厅堂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史料考证、类型学、定性与定量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了厅堂的功能、形状、构成、面阔及进深,以总结丽水传统民居厅堂平面形制特征。

    • 辉县白云寺元代石塔的艺术特色比较分析

      2023(164):44-47.

      摘要 (22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塔是中国宗教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宗教产生,伴随政治的发展,见证文化的交融,表现时代和地域的技艺发展和风格特色。河南地区石窟资源丰富,石刻建造技艺发达。白云寺古塔有着数百年历史,石塔造型优美,雕刻内容丰富,是中原地区为数不多的元代石塔。本文从雕刻式样、装饰题材入手,通过对两座元代石塔进行比较,挖掘其中设计思想及艺术内涵。

    • >规划·设计
    • 基于点云数据的传统村落 VR 展示研究 # ——以井陉于家石头村为例

      2023(164):48-51.

      摘要 (5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进程的日益开展,利用虚拟现实技术(VR)对传统村落进行展示宣传契合现实需求。本文针对目前传统村落 VR 展示存在的场景建模效率低、真实感缺失等问题,提出结合地面三维扫描与低空倾斜摄影技术融合建模、高效建立村落实景模型,以增强虚拟现实场景的真实性。以于家石头村为例,阐述点云数据的采集路线,着重探讨模型的融合方法,然后将融合后的模型进行虚拟现实展示,最后对展示效果进行评价,并提出修正建议,以期为传统村落 VR 展示的场景建立提供借鉴与参考。

    • 清代神龛构件图像识别及聚类方法研究 #

      2023(164):52-56.

      摘要 (2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针对大数量且形式趋同的清代神龛构件自主聚类进行研究。通过对图像识别、聚类、机器学习算法的挖掘、改写,以及新算法的编写,利用 Python 编程,本文形成可以将清代神龛构件自主聚类的闭环技术流程。该流程可以辅助完成海量相似构件的聚类,减少人工干预,加快聚类过程。该流程具有推广性,能够扩展应用到其他类似项目,也为计算机技术在文物建筑虚拟复原的具体应用提供了参考。

    • 海口火山石民居气候适应性设计研究 #

      2023(164):57-63.

      摘要 (53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火山石”民居以火山石为主要建造材料,是海口当地一种典型代表性的乡土民居,是宝贵的民居历史遗存,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为了解海口市当地乡村民居夏季热环境差异,分析当地火山石民居的气候适应性策略、营建方法和生态经验,研究选取海口市典型火山石村落中的传统火山石传统民居,从空间布局、平面形制、墙体、门窗、屋顶等方面通过空间和构造解析,并采用热成像的方法进行定性分析,从室内外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和围护结构内外壁面温度等热环境参数,与现代住宅作对比研究,进行实地热环境测试进行定量分析。通过所测参数定性与定量分析,发现传统火山石民居的夏季室内热环境优于现代民居,其轴线式建筑布局、厚重的外围护结构、通透轻质材料的门窗、双层瓦屋面等设计策略均对当地热湿气候环境有良好的气候适应性。现代乡村住宅在进行更新设计时,应当传承传统民居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能够起到优化室内热环境的作用。

    • 江西传统村落建筑类型学探析 # ——以金溪县疏口村为例

      2023(164):64-69.

      摘要 (39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江西省金溪县疏口村传统村落进行村落风貌和建筑风貌的研究,深入了解该村落的历史文脉和建筑布局,探索其文化价值。通过田野调查及文献查阅,将村落中的建筑进行图像归纳分类、拓扑变形,探析疏口古村建筑的基本类型和组合方式,轴线空间序列以及建筑出入口的类型 , 发掘其历史文化内涵与价值。期待经过合理的资源开发,打造富含当地文化特色的民居旅游景点,传承古村历史文化,带动村落的经济发展。

    • 农业文化遗产思维下的广西龙胜传统村落梯田景观保护与活化研究 #

      2023(164):70-74.

      摘要 (10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广西龙胜梯田始建于宋代,距今已有 800 多年历史为中国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且梯田的地形地貌特征已融入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与当地农业生产生活高度的融合。广西龙胜梯田除龙脊核心区域外的其他村落,因地处相对偏僻、梯田面积相对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等原因而被遗落在前一阶段的乡村振兴建设中未能对其农业遗产价值进行充分评估和保护利用,村落农业文化景观未被充分激活,现处于相对贫困状态。本文以上述村落样本——广西龙胜洋湾村为研究对象,探讨在农业文化遗产思维下,广西龙胜梯田非核心区域的民族传统村落梯田景观的保护与活化,探寻村落在乡村振兴建设背景下保护与活化发展之路径。

    • 市场贸易对边境城镇发展的影响研究 # ——以北宋河北榷场为例

      2023(164):75-79.

      摘要 (3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北宋与辽作为互补性极强的两大经济体,围绕 “燕云”地区的土地和资源进行了数度战争。“澶渊之盟”缔结后,北宋在河北雄州、霸州、安肃军和广信军置四大榷场作为与辽贸易的固定场所。本研究基于宋辽两国资源禀赋梳理,讨论了宋初至景德年间河北路边界形势、南北陆路通道、防御布局情况,并以此为基础考察河北路榷场建置、贸易管理和榷货物运输网络等。河北榷场经榷务司统一调配货物,由路级转运司经御河运至缘边乾宁军,再由水路网络运送至各榷场,形成了以四大榷场为门户的地区市场贸易网络。缘边市场贸易的扩大使得城镇经济状况和人口数量得到提升,持续推动了商业街市、粮仓馆舍等对应人居要素的丰富和城池防御要素的更新。

    • 敦煌农村民居气候适应策略及优化 #

      2023(164):80-84.

      摘要 (16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优化农村民居的能源利用技术,是提高其生态性与舒适性的必要途径。以敦煌农村民居为对象,研究农村建筑适应气候、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设计策略。利用 Climate Consultant 分析了敦煌地区全年气候,结合软件提供的被动式设计方法,提炼了农村民居适应当地气候的空间特征。结果表明,敦煌民居设计需考虑干旱、冬季严寒和夏季炎热对居住环境的影响。梳理了民居适应上述气候的空间策略,并提出了设计中冬夏季光热利用和保温散热两组矛盾的优化方法,为北方农村建筑适应气候的更新建设提供参考。

    • 文化转译视角下东京都大名庭园内富士见景观的空间构成研究 #

      2023(164):85-90.

      摘要 (53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富士见文化以眺望富士山作为主要表现形式,影响江户幕府及大名氏族在庭园内创造了空间特征与精神信仰相融合的富士见景观。借助田野调查、古籍舆图、历史文献等,探究影响大名庭园富士见景观的发展背景。结合文化转译视角,对东京都区部及其周边的 7 个大名庭园内 11 处富士见景观的基本信息和谱系脉络进行整理,依据眺望类型、总体布局、建造形式、植物景观、功能属性等五个空间构成要素,转译形成同形转译、同意转译、形意转译等三种空间构成特征。补充了大名庭园眺望景观与借景富士山之间研究的缺憾,对相关保护与修复工作的开展以及我国古典园林中扎根文化传统的借景研究提供了启示与借鉴。

    • >文化·理论
    • 《园冶》“相地篇”视角下声景观特征及营造研究 #

      2023(164):91-96.

      摘要 (8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理解古典园林不同用地模式声景观的特征和内涵,从《园冶》相地篇入手,将《园冶》6 种分类按照地理环境要素重新划分成“山林别墅”与“城市山林”两大主要体系,分别以“山林地”模式与“城市地”模式作为体系代表,并选择明末江南名园寄畅园、拙政园作为典型案例,从诗文、图画、园林三方面分析明末不同用地模式声景观特征和营造特点,总结得出:一,“山林地”模式多使用“借声”的方式系统地取自然声为胜。而“城市地”模式常借助多重理法分散地协调人工声和自然声;二,“月下听泉”“听风”“听雨”等经典范式的运用和视听等多感官维度融合的理法已经在明末成熟,与诗画等历史人文因素共同影响园林听赏文化的发展;三,声景存在加固人和自然的情感联结和移情的功效。相关结论旨在为中国古典园林声景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并在实践层面借古今,为现代园林声景营造提供思路和引导。

    • 扬州小盘谷始建园主及景观营造考 #

      2023(164):97-100.

      摘要 (2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扬州小盘谷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优秀案例,但小盘谷何人何时所建,迄今难以定论。通过研究诗文资料,认为小盘谷营造于清同治、光绪之际,始建者为蒋超伯。分析小盘谷各种景观要素,可知造园水平较高,这与蒋超伯的阅历及个人修养有很大的关系。

    • 书以墨,园以溪,屋以度,怡以景 ——记“形”、“意”融合的古典园林设计教学实践

      2023(164):101-105.

      摘要 (3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教学模式是中国园林课程体系中的重点内容,而古典园林“形”的塑造”与“意”的升华,及两者之间的有机契合,一直以来都是教学中的核心内容,也是设计中学生较难把控的内容。本文以一份以书法为主题的宋式园林设计为例,将探究式教学模式贯穿设计全过程,复现了设计过程的关键环节。从立意构思为始,在分析宋式园林的空间格局基础上为本课题提供充分的设计依据;以宋代四位书法家的承续关系和艺术风格为线索,探讨其在园林空间形态上的转译方式和意境表达。

    • 自得其园:国家图书馆藏自得园样式雷图档历史分期研究 #

      2023(164):106-110.

      摘要 (43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自得园原为雍正皇帝赐给十七弟“果郡王”允礼的皇家私园,赐名“自得园”。关于西郊此处园子的文字记载较少,后世学者对于此园的历史位置的解读说法不一,一直未有清晰有力的考证。文章根据国家图书馆藏样式雷图档中发现的七幅有关自得园的图档记录,以水系变化为线索,通过梳理自得园相关样式雷图档的绘制顺序,大致梳理出自得园在清代的历史演变分期。此外,结合现有卫星图片中,依照水系遗存的形态比较,进一步证实自得园的历史位置即为现今国家行政学院(党校南院)所在。

    • 道家思想“涤除玄鉴”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实现方式的探究 ——以苏州拙政园为例

      2023(164):111-114.

      摘要 (49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涤除玄鉴”是道家的重要命题,对我国传统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中总结了“涤除玄鉴”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三种实现方式,造园家通过这三种方式为观者经营一个审美的环境,使得山石花木得以在游人无功利的审美下展现其不同寻常的一面。并选取经典古典园林拙政园作为实例,对园内景观进行分析,具体的论证了“涤除玄鉴”在古典园林中的三种实现方式。

    • 明清江南纸上园林中的湖石意象和意趣简析 #

      2023(164):115-118.

      摘要 (29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湖石是中国传统园林营造理想山水的核心之物。以明清江南地区纸上园林中的湖石景观为研究对象,通过园主、观游者等纸上园林作者对湖石园林环境描述的主位视角,从形貌特征、场景要素和空间图式三个方面提炼出明清江南文人在园记和园画中的集体湖石意象,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湖石景观在主观环境体验中的观、游和品题意趣,以便认知明清江南地区园林中湖石景观的物化之形和象外之意。

    • 从生平事迹到话语分析:童寯建筑写作研究纲要 #

      2023(164):119-123.

      摘要 (37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童寯先生(1900-1983)是中国近代重要建筑学家,其写作文本数量多、范围广、周期长、连贯性强,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文章概括了以作品为中心和以作者为中心两种现有研究模式,并在当代哲学的启发下,提出多文本阅读与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多文本阅读将童寯的写作文本与其他学者的文本并置,关注它们之间的意义重叠和冲突,进而深入理解其建筑思想的基本特征。话语分析是对其知识生产过程进行理论分析,关注写作背后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观等理论预设,并追溯其话语基础。在分类与分期的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提出针对其建筑评论、建筑史和园林史等三类写作产品的研究框架,并指出通过这样的研究,不仅可以深入挖掘童寯建筑思想,还可以展现近代建筑家的思想群像。

    • 17-18 世纪西方风景画发展 对 LANDSCAPE 概念与实践的影响

      2023(164):124-128.

      摘要 (51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17-18 世纪是现代风景园林学科核心研究对象 LANDSCAPE 的风景概念形成与实践的关键时期。本文首先从词源学角度阐释LANDSCAPE 的本源含义;然后通过详细分析风景画独立背景、理论方法、特点与辅助工具等内容,阐释其发展引起风景发现的原因与机制,此社会现实反馈至语言方面的表现是,LANDSCAPE 在本源含义的基础上引入荷兰风景及其绘画含义转变为完整的风景含义;最后阐释风景画对自然式风景造园的指导作用机制,并且提出风景画、风景与土地实践之间的桥梁是基于自然之数的理性美学。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