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第16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封面
    • 苏州园林

      2022(162).

      摘要 (2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封底
    • 苏州园林

      2022(162).

      摘要 (1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营造·技术
    • 湘南传统建筑屋面瓦作营造工艺研究

      2022(162):3-7.

      摘要 (19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探究湘南地区的传统屋面瓦作营造工艺。从技术角度研究传统民居屋面瓦作构造做法,主要以屋面坡度、屋面形式及铺设方式、屋脊构造、屋面曲线及屋面交接部位构造等五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其相关的构件与构造做法及工艺特点。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研、现场测绘及走访当地传统匠人,真实地记录传统建筑屋面瓦作技术构造方面的经验与手法,分析整理总结出湘南传统屋面瓦作营造工艺的特点。

    • 大靖财神阁大木营造特征研究#

      2022(162):8-12.

      摘要 (52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河西走廊地区现存大量明清至民国时期的传统建筑,本文选取其中建筑技术及艺术成就较高的大靖财神阁为研究对象,运用类比分析的方法,探讨该区域传统建筑营造特征,探究其源流。研究发现,财神阁梁架结构接近清代北方官式做法,而檐下处理采用花板代栱的河西地方做法,结角做法又与河湟地区工艺相类,体现出河西走廊传统建筑与北方官式建筑、河湟建筑的关联。并进一步指出,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明清时期移民屯垦和贸易往来造成的人口流动有关。

    • 新中式住区园林景观中“香山帮”非遗营造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

      2022(162):13-18.

      摘要 (60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当代住区园林景观的创作中,以传统文化为源的新中式园林风格反映出国人对于现阶段居住理想模式的认同与追求。本研究以苏州桃花源项目为例,通过文献研究及图示分析,对“香山帮”非遗营造技术的传承应用和现代材料、技术的创新形式进行归纳,指出项目通过摹写古法布局、替代传统构造、凝练装饰意象等手法,充分满足工程营造及审美层面的各项建构要求,创作出高效、集约的新中式园林住区模式,也是将非遗传统技艺与现代商业开发有效结合的成功运作案例,期待为我国新中式园林景观的产业化推广提供案例借鉴和经验参考。

    • 《集玉山房稿》中明代永陵与定陵营造纪事#

      2022(162):19-22.

      摘要 (2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建筑工程的施工组织和管理是中国工官制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明工部官员葛昕作为明永陵培筑和明定陵修建工程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其著作《集玉山房稿》记载了明定陵在建设过程中物料和资金筹集等工作。本文将《集玉山房稿》与《万历起居注》、明实录等多部文献档案对照,以还原大峪山寿宫工程在物料筹集和资金筹集等方面的史实情形。

    • >规划·设计
    • “瓷缘”村落# ——洛阳甘泉古窑村营建特色探析

      2022(162):23-27.

      摘要 (2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传统村落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经济、风俗习惯等因素存在密切联系,有依山傍水自给自足的“桃花源”式村落,亦有建立在宗族制度下互帮互助的血缘村落,而洛阳甘泉村则是因瓷土而聚、瓷业而续的地域性特色村落。随着社会发展,古村中传统瓷业已成历史,但村落本身仍是宝贵的历史文化载体,值得研究探讨。通过实地测绘、村民访谈、文献研究等方式获取村落资料,并以此为支撑从村落与瓷业的关系着手,对村落基因、建筑特色、构造做法、旧材新用的营建智慧等进行剖析,挖掘并阐述村落的特色与价值,以期展现甘泉村可持续发展的营建思维,为其自然资源、社会价值及历史文化的保护提供参考。

    • 适应气候的黑虎寨村落环境营造理念及建造措施解析 #

      2022(162):28-32.

      摘要 (2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四川省茂县黑虎寨村落环境的选址与景象,可谓十分独特。本文应用文献查阅法、实地调查法、测量图表分析法和分类比较归纳法,通过对黑虎寨村落气候和人文环境的概述,分析建筑与村落形成,并分别测量从早晨到夜晚的气候因素,以图表数值结合实际调研,简明的分类比较和总结,揭示出黑虎寨村落环境早期适应当地气候的营造理念及建造措施。

    • 明清湖北地区道教建筑时空特征及原因初探

      2022(162):33-37.

      摘要 (1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湖北道教建筑的时空分布,侧面反映了我国本土宗教发展过程中与经济、军事、政治、自然的共融关系。同时,楚人自古信巫尚鬼,与道教早期思想颇有渊源,使得湖北地区成为了道教早期传播与发展的一片沃土。该文以明清时期的湖北道观为研究对象,采用宗教地理学方法,通过湖北地方志等资料的爬梳整理,在数据统计的基础上,对明清时期湖北道教建筑的时空分布进行了特征分析,并初步探讨形成这些特征的主要原因。

    • 族群杂居村落的空间特征研究# ——以甘青民族走廊贺隆堡塘村为例

      2022(162):38-42.

      摘要 (31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简述当前族群空间相关研究进展,基于多元共生的视角剖析贺隆堡塘族群杂居村落的景观格局与空间形态,梳理族群交往交流交融的场所空间特点,并总结出族群杂居村落空间营建智慧。结合当前村落族群空间问题,提出族群杂居村落空间的共生设计策略。

    • 内蒙古美岱召景观环境空间演变研究#

      2022(162):43-46.

      摘要 (3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美岱召是蒙古草原黄教第一寺,其所具有的“城寺结合、人佛共居”的特质,是 400 多年历史长河中,多重文化交织积淀的成果。本文的研究对象为美岱召的整体景观环境,通过探寻美岱召每个发展时期的历史背景、文化影响因素,分析出每一时期人的需求变化,以及在不同需求下所产生的不同空间,不同氛围,进而总结美岱召最终形成的景观环境特点。

    • 水窖影响下的晋东民居及其当代变迁研究# ——以上、下董寨为例

      2022(162):47-49.

      摘要 (2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现场调查和测绘等实地工作的基础上,本文运用人居环境科学和乡土建筑等跨学科理论的研究方法,将传统民居看作是一个包含基础设施、空间、建筑等部分的整体系统,从地域性的水窖供水技术对传统民居影响的角度,就晋东传统民居的建筑院落布局、功能布局、单体建筑形式、院落铺装及坡度处理等方面对晋东民居的地域性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并进一步讨论了水窖供水系统影响下晋东当代民居的发展变迁问题。

    • 泰山玉泉寺布局理法与复原研究

      2022(162):50-53.

      摘要 (6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玉泉寺是泰山东北麓佛教美景的典范。通过文献考证和实地考察,理清其历史脉络、分析其相地选址艺术特色、复原其鼎盛期时的建筑格局。其选址位于返倒山山腰之上,符合风水学要求的“四灵”模式条件,巧妙地利用了有利的山水环境和位置,达到了“天人合一”的效果。寺院建造充分结合地形,巧夺天工。鼎盛时期建筑布局错落有致,与优美的自然环境交互融合,成为泰山地区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古刹之一。

    • 民居类型之间的交融与变异# ——以福建南部为例

      2022(162):54-58.

      摘要 (13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表明,我国不同民居类型文化圈之间的交融,曾催生大量的变异民居。以福建南部为例,闽南官式大厝与闽中干栏民居、闽西土楼民居、外来洋楼民居之间的相互影响,衍生出丰富多样的干栏式官式大厝、土楼化官式大厝、洋楼化官式大厝等民居变体,其中也承载了特色的民间创造经验。这些变异民居作为珍贵的草根遗产,有必要在后续的民居研究与保护工作中给予更多重视。

    • 清初扬州乔氏东园平面复原再探

      2022(162):59-63.

      摘要 (4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清初扬州东园是盐商乔豫之子乔国桢所筑的一座规模宏大的村庄郊野园林,现已无存。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图像和历史文献,图文互证,对东园方位、选址及其内部景致格局进行考据、研究,重点对其平面格局复原作进一步探讨,以期获得对东园新的历史认识,为下一步探究其营造意匠和理念提供基础分析。

    • 明代开元寺无梁殿的建筑形制及结构性能研究#

      2022(162):64-69.

      摘要 (50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明代砖砌无梁殿是中国特有的建筑遗产类型,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修缮该类型建筑遗产,以明代砖砌无梁殿的典型代表—苏州开元寺无梁殿为例,对该殿进行精确测绘,并对其空间布局、形制构造和结构体系进行分析;采用无损检测方法获得砖砌体的材料特性,基于有限元软件建模并计算该建筑遗产在静力荷载作用下的结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开元寺无梁殿的外观形式基本符合明代官式建筑大木作的形制特征;在静荷载作用下一层楼梯间顶部、各拱窗下槛墙和各拱顶的拉应力已超过砖砌体材料抗拉强度,与现状残损较为吻合。研究结论可为该类型建筑遗产的加固修缮提供参考。

    • 清代静寄山庄镜圆常照复原设计研究#

      2022(162):70-74.

      摘要 (46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天津蓟州静寄山庄是清代著名皇家园林,从兴建到消亡,先后延续了两百多年,镜圆常照是静寄山庄内八景之一。本文通过对重要历史文献的分析研究,如《清代内务府档案》、《钦定盘山志》、《样式雷图档》、《乾隆御制诗文集》等,辅以遗址现场调查,并参照同期、同类型寺观园林的特征特点,对镜圆常照进行了复原设计,构建出镜圆常照整体电子模型和实物模型,对镜圆常照未来复原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浙江嘉兴曝书亭园林复原研究 #

      2022(162):75-80.

      摘要 (3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曝书亭为清初文学大家朱彝尊的私宅,清初在江浙一带颇为有名,为童寯先生收录于《江南园林志》中,也被陈从周先生称作名园。本文以现场调查为基础,通过文献图像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对比分析,对童寯绘制的的曝书亭 1930 年代平面图进行修正和建筑追溯,重点对清初朱彝尊时期的园林面貌进行考据和平面复原设计。在此基础上对园林的营建特点进行简析:园林选址平原水乡,远山景与近处水景、田园景尽得;园景营建融合文人雅致与乡村野趣;文化活动与生产活动平衡并举。

    • 蒲圻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微更新策略研究 #

      2022(162):81-85.

      摘要 (49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梳理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发展演变,阐述了微更新符合中国国情的重要意义。通过借鉴当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微更新的理论与方法,结合蒲圻历史文化街区的实况,提出风格混搭、小微循环、点状针灸、线性触发 4 大策略,并阐述了其景观微更新的措施。

    • >文化·理论
    • 心与理:童、刘江南园林研究再比较#

      2022(162):86-89.

      摘要 (15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童寯和刘敦桢是建筑界园林研究的代表人物,研究通过对二者代表著作的文本阅读和话语分析,从历史编纂学和历史理论的角度,把握童、刘江南园林著作的编纂逻辑,分析其知识建构的理论预设,并用心学和理学概括二者的区别。研究指出,在本体论上,童强调文人主导,刘推崇无名工匠;在认识论上,童推崇诗、画、园的统一,刘强调空间组织及“视点 - 路线”的视角;在方法论上,童体现中西交流,刘突出古今对接;在实践观上,童有所不为,刘推陈出新。

    • 清代皇家游船样式雷图档及其设计流程研究

      2022(162):90-95.

      摘要 (18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家图书馆、中科院图书馆等机构 170 余件清代皇家游船样式雷图档与烫样及相关文献档案的梳理,展现了样式雷家族全面参与皇家园林游船设计的史实,并以月波舻为例阐述了清代皇家游船从初步设计、定稿成型到实用改进的设计流程。丰富了样式雷世家及其图档的研究,也为当代皇家园林的游船设计提供了参考。

    • “游”园观“境# ——余荫山房“公园化”后游线组织与空间赏析

      2022(162):96-100.

      摘要 (24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造园难,品园亦难。不同的游览路线影响着视觉空间属性的概括与描述。园以景盛,景以游异,运用空间句法理论,对余荫山房“公园化”前后空间组构、游园序列的分析研究,以多维视角发掘最佳游赏体验规律。研究表明:空间意向生成的结构与层次越贴近园主的思想境界,越能全面的了解空间结构、个性与意蕴。从“游园”看“造境”,句法视野下的游园组织与空间赏析,能挖掘传统造园艺术营造手法的背后暗藏“观”与“游”的时空博弈,为后期整体性景观更新提供借鉴参考。

    • 了悟名象达真意,颐志养情契静心# ——清代承德避暑山庄点景题名研究

      2022(162):101-104.

      摘要 (29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伴随当代健康理念与家国情怀、文化自信观念的共时推演,对古典园林精神生态机制的重新认识与诠释成为新时代风景园林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古典园林依托我国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蕴含丰富的健康园林营造方法与机制。点景题名是其中最具中国特色的景观载体。本文力争站在民族与文化自信的时代高点上,以承德避暑山庄点景题名为例,分析其文化深度和精神生态共时性营造特征;以代表性匾额题刻等点景题名的文本解读与语义转换为切入点,在命名点题、记叙典故、抒情喻志基础上,阐释其勤勉自强、藉古喻今、精神超越的内在精神与文化关联。研究结果对中国园林文化内涵再理解及当代园林景观建设具有参考价值与意义。

    • 太原普光寺新发现的碑刻、瓦件考略

      2022(162):105-107.

      摘要 (2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普光寺位于杏花岭区西缉虎营街 15 号 , 曾享有“普光第一地”之美誉,是太原乃至山西建造年代较早的寺院之一。在 2013 年修缮时,发现属于新资料的《重修普光寺碑》和“瓦件”,为研究普光寺的历史变迁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 张家口堡子里传统宅门装饰艺术文化解析#

      2022(162):108-113.

      摘要 (1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选取了河北省张家口市堡子里古城内的 75 座宅门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装饰艺术与风格特征,旨在揭示其文化内涵以及对历史的反映。这些门的装饰受不同时期政治、经济、宗教、文化、技术的影响,包含广泛的装饰形态,对于见证历史与政治变迁、经济发展以及民族文化融合具有历史价值,对于弘扬装饰技术、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 山岳宫观园林分布与风水“大聚局”的相关性研究 ——以胶东半岛为例

      2022(162):114-119.

      摘要 (42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胶东半岛三面环海,群山遍布,为道家思想的重要发源地。沿海的气候特征和特殊的海洋气象,使半岛山岳成为修建宫观园林的佳地。宫观园林在各山体并非平均分布,而是以昆嵛山、崂山为中心,呈局部聚集、整体散点的布局模式。将风水堪舆理论的寻龙、察砂、观水转译为“高峰”“山环”“水系”,运用地理信息系统,以此 3 项指标分别对半岛各山脉的风水景观格局进行分析。发现宫观园林的分布与山岳风水“大聚局”紧密相关,符合“大聚局”尺度下的理想景观格局的山脉宫观园林分布较多,反之则少。研究发掘了宏观尺度下胶东半岛山岳宫观园林分布与风水理论之间的关系,可为其他地区宫观园林选址的研究提供借鉴。

    • 学术史视角下《景观环境测绘》课程设置研究#

      2022(162):120-124.

      摘要 (2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完成华侨大学《景观环境测绘》的课程设置,通过中国古典园林学术史的梳理,发现园林测绘教学活动对园林研究发展的推动作用明确景观环境测绘教学工作在学术史研究中的位置;通过学术发展规律的总结,发现园林研究的规律和途径,完成课程的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设置。在学术史的框架下,完成《景观环境测绘》的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推动了风景园林研究的发展。

    • 紫禁城“三宫殿三所殿”改造修缮历史探析

      2022(162):125-128.

      摘要 (55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三宫殿三所殿”[1] 为紫禁城外西路的一组建筑 , 为东西向的三宫殿和南北向的三所殿整体形成 L 型建筑区域。本文在对三宫殿三所殿区域保护修缮所得测绘数据的基础上,结合遗迹考证以及文献、图像资料,对该区域始建至今的建筑布局与功用进行了考证。明永乐朝时该区域为仁寿宫;嘉靖朝兴建慈宁宫,该区域彼时为慈宁宫附宫区建筑。清初三宫三所殿建筑布局及其功能袭明旧制;清雍正末年,康熙继位之初,兴建寿康宫,并对该区域建筑布局和形制进行更改,直至清末该区域作为寿康宫附属建筑,为太后妃居所。中华民国至 2018 年工程管理处开始对该区域进行保护修缮之前,该区域的建筑布局仍未做大的改变,先后被作为故宫博物院古物馆和文物修复厂使用。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