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第16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封面
    • 北海白塔

      2022(161).

      摘要 (3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封底
    • 北海白塔

      2022(161).

      摘要 (1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就《古建园林技术》杂志改版扩容致广大读者、作者的一封信

      2022(161):3-3.

      摘要 (4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营造·技术
    • 我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研究述评#

      2022(161):4-8.

      摘要 (63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作为中华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等传统文化的外在显现,也是保存中国传统社会组织构成形态的活化石。在现代建筑思想、建造方式冲击下,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保护问题已成为诸多学者的关注焦点。本文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整体和类别的视角,梳理 2004-2019 国内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从地域特点、村落文脉、院落形制、建筑结构、局部构件、技艺本体、匠人文化、传承方式等方面分析了我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非遗的研究视角及特点,并基于当前研究工作存在的区域不均、视角单一、缺乏体系、可持续性不足等问题,对未来研究工作提出建议及对策。

    • 故宫古建筑石勾栏的安装工艺技术

      2022(161):9-12.

      摘要 (2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以石勾栏为研究对象,阐明了石勾栏的构成与榫卯连接特点,对石勾栏的地栿、望柱、栏板安装工艺做法进行论述,并对石勾栏安装中的灌浆、砌筑以及勾缝所用材料和工艺做法做了调查分析。

    • 梅州殿式建筑木构架特征对比分析 #

      2022(161):13-17.

      摘要 (3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梅州灵光寺大殿、兴宁学宫大成殿、长乐学宫大成殿等三栋殿式建筑的平面形制、构架特征、营造尺度进行分析。通过三者之间及与岭南其它地区殿堂建筑的比较研究,探究其建筑特征与源流。得出灵光寺大殿受客家移民文化影响,具有早期建筑特征,而另外两个学宫大殿,由于清末兴宁盆地与广府地区交融密切,具有岭南殿式建筑的普遍特征。

    • 鄂西南土家族穿斗式凉桥匠作实录

      2022(161):18-24.

      摘要 (3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凉桥是鄂西南土家族对廊桥的一种地方称谓,是当地城乡常见的一类风景园林建筑,采用穿斗式结构并沿袭传统匠作手法。本文结合现场记录和匠师访谈,着重从匠语和匠技两个角度记录了一座凉桥的匠作流程和关键技术,包括构件加工方法及安装过程,如开篙与画墨、讨退与挖退、榫卯类型等。只有深入“第一现场”,方能探明传统匠作技术,体会匠师营造智慧,使土家族传统营造技艺得以记录和留存。

    • 明无梁殿建筑形制特征初探——以峰峰玉皇阁为例

      2022(161):25-29.

      摘要 (3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砖在明代建筑上开始大量使用,出现了不施木构梁架纯粹用砖砌筑的建筑,俗称为无梁殿。本文以明代无梁殿——峰峰玉皇阁为例,探讨明代无梁殿叠涩做法和形制特征。明代的砖砌无梁殿根据内部空间结构分为拱券型和叠涩型,峰峰玉皇阁为叠涩构造,是北方地区少见的此种形式的实例,其形式和构造特征体现了当时北方中原地区叠涩建筑的营造特点。通过实地调研和测绘以及查阅历史文献资料,利用数字技术对该建筑的结构、构造、形式及比例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其建筑形制特征。期望为研究明代北方无梁殿建筑形制特征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现代建筑对传统建筑的形式延续提供思路。

    • 步步锦窗格棂条的组合规律和排布方法

      2022(161):30-32.

      摘要 (3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从技术角度详细阐述了我国北方地区传统建筑中用于外檐门窗的步步锦窗格棂条的基本尺度、组合规律和排布方法,为广大施工人员提供了较为详实可靠的依据。

    • “花板代栱”——明清河西走廊建筑檐下装饰手法研究

      2022(161):33-37.

      摘要 (63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明清河西走廊建筑具有地方特点的檐下装饰做法是将正常斗栱的斗、升取消,栱、昂以雕花木板取代的“花板代栱”。本文以大量调查实测为基础,主要从轮廓、雕刻和彩画三方面对花板代栱的装饰手法进行探析,并扩展到与花板代栱相关的其他檐下装饰,归纳揭示了河西建筑檐下装饰的手法及其发展演变规律。

    • 建筑遗产保护设计中的技术健壮性探讨#

      2022(161):38-41.

      摘要 (1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文物保护工程责任设计师对以保护名义所进行的任何文物干预行为都应持谨慎的态度,因为复杂设计条件有可能导致干预措施出现预期之外的技术响应后果,而这种技术的脆弱性最终则造成保护设计措施的失效。本文结合遗产保护常用技术措施分析了当前遗产保护设计中可能存在的技术健壮性问题,同时讨论了在遗产保护设计中采用容差和冗余设计来提升技术健壮性的可行性。

    • >规划·设计
    • 对应产业转型的街道空间更新研究——兼论马连道街区规划设计逻辑

      2022(161):42-47.

      摘要 (2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城市的建成环境,尤其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无论是街区结构还是街道空间,均随着城市职能的演变而不断更新形成。就城市中的街区而言,所承载的商业、交通、人群生活等功能,以及产业功能的类型和规模等,均对应构成了物质空间不断更新发展的影响要素。不同的城市功能类型和规模,对应着不同的物质空间要素,从而使得街道空间呈现出不同的样貌。地处首都核心区西南,有着“中国茶叶第一街”之誉的马连道街区,在茶产业上有着清晰的功能发展脉络,也在街区的物质空间上投下了鲜明的时代特征。随着首都核心区“四个中心”的发展战略建设,马连道街区由承担茶产业区域集聚和贸易的功能,向承担茶文化国际交流功能的方面进行提升转型。基于街区“产业转型— 空间更新”相对应连贯的建设逻辑,研究空间更新的价值取向就成为了规划设计的前导,由此构成贯穿规划设计工作的主线,并形成空间更新的要素组合规则。

    • 城市更新语境下的历史街区城市设计——以济南商埠区“一园十二坊”及周边地区为例

      2022(161):48-52.

      摘要 (41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依托济南商埠区“一园十二坊”及周边地区设计实践,尝试搭建城市更新语境下的历史街区城市设计技术框架,即:摸清存量资源家底,剖析发展瓶颈诱因,以历史观和发展观引导区域精准定位,以运营视角下的需求研判为导向选取更新路径,从而形成以特色空间格局为本底,功能优化为驱动,触媒项目为催化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为脉络,强化空间环境特色与区域支撑系统的城市设计规划策略闭环。在实施层面,提出通过构建一体化策划设计方案体系,建立触媒项目带动的一体化项目运作机制,搭建政府、居民、企业、商户等多元主体参与 平台,实现区域人、地、房、业不同领域的一体化更新。

    • 资源集约视角下寨堡型聚落适地性空间营建研究#

      2022(161):53-56.

      摘要 (2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在资源集约视角下以寨堡型聚落为研究对象,总结其自然调和、资源适配;由地而生、用尽其利;因地制宜、因材致用;景形共融,时空互文等适地性特征。以山西夏门古堡为例探讨传统聚落适地性营建原则、对策与空间营建模式。提出发展可持续性集约化聚落空间,提供当代新乡土建筑创作的再生原型以及黄土高原绿色窑居营建技术革新等当代聚落转型发展策略。为今后系统科学的保护和发展资源集约地区的传统人居聚落,创造适应地域性绿色建筑和适地性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思路与方法。

    • 空间往复与对景设计#——中国传统景观空间设计研究

      2022(161):57-60.

      摘要 (53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公元四世纪文人雅士的“兰亭会”、宗炳的《画山水序》等文学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有了明晰的风景文化。中国人偏爱山川的旷阔,追求空间有界而心境的无限扩展,这种意识在与自然不断的互动中逐渐形成了循环往复的思维定势。本文基于“空间往复”这一中国人空间追求上的文化特征,探讨空间往复与对景设计的文化起源,结合古代方志和样式雷图档中的对景设计,从中国人的风景文化和审美角度讨论中国传统景观空间设计的理论和方法。

    • 老城空间更新中关注点及其类型研究——对砖塔胡同更新改造的思考

      2022(161):61-65.

      摘要 (2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老城的街巷空间从发生到发展,均由生活于其间人们的需求而成就。当代老城街巷的空间更新和品质提升,建设的规则与逻辑亦当如此。就北京老城的物质空间而言,其保护与更新从整体到合院有多个层级,各层级涉及到的价值和内涵又存在差异,由此落实到空间更新中所聚焦的关注点就各有侧重,并使得老城空间更新在方法上有了类型乃至流程的差别。北京老城的保护与空间更新,在街巷和合院层级与人群日常生活的对应最为紧密。基于此,在这两个层级的空间更新中,将关注点从硬环境的“器物”转向软环境的“人群”,即从器物空间更新转向对基层居民需求的关注,以延续老城空间在街巷和合院建造上的规则。老城空间保护与更新的层级不同,关注点和类型的多样,利于形成各层级之间的相互协同,以完善老城空间更新的规则逻辑和持续管控。

    • 凭依运河的天津传统风景体系特征研究 #

      2022(161):66-70.

      摘要 (20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天津是典型的北方沿运城市,其传统风景体系营建受区域水运环境影响颇深。本文在梳理城 - 运互动关系的基础上,对天津传统风景进行分类梳理与现代地理空间落位,进而从向水而生的城景骨架、以水为脉的城景主体、因运而生风景化点缀、城水融合的城景意象 4 个层面探讨天津传统风景体系的营建范式,以期为北方平原运河城市的现代风景体系构建提供有益出路。

    • 古建筑测绘方法适用性对比分析——以故宫钟粹宫为例

      2022(161):71-74.

      摘要 (56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钟粹宫综合测绘项目探索了三维激光扫描、数字近景摄影测量、手工测量这三种技术在古建筑全要素信息采集过程中的应用方法;通过比对进行了数据的精度校验,并绘制了钟粹宫院落内各单体建筑的典型测绘图纸;在分析三种技术多方面特性的优缺点后,提出了根据实际需求选择适当技术的测绘模式。

    • 文化景观区划视角下的东莞传统村落空间艺术

      2022(161):75-78.

      摘要 (1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传统村落随着全球化与资本不断侵入而面临巨大冲击。文章以广东东莞为例,从文化景观区划的内涵出发,阐述文化区下的东莞传统村落概况。以历史、区域为框架,探讨在时空变迁下东莞传统村落的自然空间智慧与文化景观形态,深入挖掘其艺术价值,为东莞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乡村振兴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 盐亭经典式字库塔形制特征研究

      2022(161):79-84.

      摘要 (2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字库塔是中国古代用来焚烧使用过字纸的小品建筑,盐亭被誉为“字库第一县”,但是目前对盐亭字库塔的详细研究很少。本文使用3D 激光扫描仪对盐亭三十二座字库塔进行测绘和数据收集,并根据其立面特点将盐亭字库塔形制归纳为经典式、简化式和楼阁式三类,其中经典式为盐亭字库塔主流并且是盐亭县所特有的,其最大的特征就是层层均有抱鼓石。另外,重点研究了经典式字库塔的各部形制特点,通过对字库塔各个部位分类分析,总结归纳各部形制特征。希望通过对盐亭经典式字库塔的形制解析,为其保护和修复提供参考。

    • 基于“空间与环境关系”的南疆民居半室外空间演变初探#——以库车民居为例

      2022(161):85-88.

      摘要 (2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作为南疆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半室外空间有起居中心、空间组织中心的重要意义。在以往研究中,各类型间的共时性比较较多,历时性的演变探究鲜少。以库车民居为例,以半室外空间与环境的关系为切入点,分析各类空间的开敞度、方向性、平面布局、与景观的关系等,尝试探讨各类半室外空间之间的源流变迁,提出以封闭空间、“元关系空间”、“可能关系空间”、“确定关系空间”来概括各类别空间与环境的关系种类。

    • >文化·理论
    • 以点带面:圆明园规月桥的景致模式探析#

      2022(161):89-93.

      摘要 (12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圆明园是中国古代造园艺术的集大成者,承载着古人独特的营造智慧。现有研究多聚焦于宏观或中观的园林景致,较少关注微观层面的桥景营造。通过对圆明园廓然大公的规月桥的文献考证和实地调研,首先理清规月桥的历史变迁;并对规月桥的桥景进行四个维度的分析:桥是造景之元素——观桥成景;桥是观景之场所——立桥观景;桥是联景之枢纽——过桥换景;桥是文化之载体——因桥生境。最后,总结规月桥的景致模式,以点带面,探析圆明园廓然大公的园林营造艺术,挖掘古人的整体观营造智慧,为当代人居环境建设提供有益思路。

    • 士族庄园园林的嬗变探析

      2022(161):94-97.

      摘要 (12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国古代传统士族庄园园林是一种特殊的园林类型,与士族阶层关系密切。通过对西汉至隋唐时期相关古籍文献的整理,梳理士族庄园园林的发展脉络,其历经了形成早期、发展期、兴盛期、顶峰期及衰落转化期五个时期。形成早期闭门成市、重视军事防御;发展期至顶峰期重视生产经营,园林诸多功能渐趋完备;衰落转化期侧重娱乐游赏、情感寄托,生产多偏向审美性质。

    • “玩物采真”——晚明费元禄甲秀园的园林空间与清课活动探析

      2022(161):98-102.

      摘要 (7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晚明的清课之风盛行,清课活动和园林营造互相影响,都成为文人自我实现的手段。晚明文人费元禄提出“抗志绝俗,玩物采真”,并在其营建的甲秀园中践行自己的理念。本文通过对费元禄甲秀园的历史文献解读,分析甲秀园的选址与空间特征、园林中的清课活动、园林清课与园林空间的互动关系,探讨晚明隐居文人的园林活动形式以及清课所体现出的园居思想。

    • 乾隆初年皇家建塔工程探赜

      2022(161):103-109.

      摘要 (37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一本法文著作的图说揭开了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西苑北海建塔遭雷击焚毁的原因,破解了长久以来北海公园大西天琉璃塔焚毁的谜团,同时也引发了本文对乾隆二十年(1755)前后皇家建塔活动的探赜。通过梳理档案文献,理清了乾隆二十年(1755)前后,乾隆皇帝分别于西苑北海、清漪园和承德避暑山庄建塔活动的始末。在此基础上,尝试对北海大西天琉璃塔进行初步复原,借助虚拟技术再现北京未实现的天际轮廓,进而推测乾隆皇帝对北京城空间格局的设想与意图。

    • 深圳坪山龙田世居防御体系研究#

      2022(161):110-114.

      摘要 (29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龙田世居的防御体系从外向内主要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为护寨河与外寨墙;第二层为角楼、望楼、外围屋墙,走马廊、大门构造等,是最主要的防御载体;第三层为内部封闭的院落,有完善独立的生产生活系统。除物质防御形态外,客家人自保与生存的心理诉求在其后世的民俗文化中也有一定衍射,反映了客家文化最为重要的精神内核之一。

    • 特色认知与价值评估:西北地区历史村镇文化景观类型化研究#

      2022(161):115-119.

      摘要 (3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特色认知出发,透过文化景观视角,基于价值评估进行历史村镇的类型化研究,是掌握历史村镇文化景观典型特征并制定科学保护与发展对策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借助层次分析法建构历史村镇价值评估体系,并以西北地区 324 个历史村镇为样本进行基于价值评估的类型化研究。根据评估结果将其划分为地理景观特色型、民俗景观特色型、建筑景观特色型、格局肌理景观特色型、历史人文景观特色型五种类型,在此基础之上解读其空间分布与景观特色,并提出相应的保护与发展建议。在厘清历史村镇典型特征与价值的基础上,为历史村镇文化景观保护和发展提供分类指导的现实依据,并资鉴其他地区历史村镇的规划建设实践。

    • “帮折”与“随工带造”:明万历朝大木用材紧缺下的策略与博弈

      2022(161):120-124.

      摘要 (2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万历二十四、二十五年,两宫三殿先后被灾。终万历一朝,三殿未能重建,但一些营缮策略却因项目运作而得到实践。本文意在观察当时在各种严苛的主客观条件限制下,官方采木工役与实际建材需求之间存在的脱节、工部所提出的大型建筑木结构“帮折”方案、明神宗所采取的“随工带造”策略,以及其背后闪现的某种建筑工业逻辑。

    • 西汉帝陵营建人员的组织和管理#

      2022(161):125-128.

      摘要 (2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建筑营建人员的组织和管理是中国古代建筑工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汉代工官制度的研究还一直停滞在粗略的描述阶段。本文以西汉帝陵为例,在搜集和整理相关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的基础上,试图对其营建过程中的各类人员组织和管理进行挖掘和探究,以期呈现出汉代建筑工程人员组织和管理的系统框架。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