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60):3-7.
摘要:王屋山是中国九大古代名山之一也是道教九大洞天之首。为了更好地助推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展示其独特的地域文化,我们以王屋山为重要依托,潜心设计打造集传统文化展示与游客服务为一体的文化旅游项目。本文以此建筑创作为契机,深入探讨了在建筑创作过程中如何同时深入展现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价值。
2022(160):8-11.
摘要:中国(北京)园林博览会北京展园可谓以小见大,设计浓缩了北方古典园林主要的古建要素。园林立足于通过传统建筑形式、工艺、构造特点展示,介绍清代传统建筑的继承和发展,让大众了解清代古建的风采。
2022(160):12-15.
摘要:土堡是福建中部建于明清时期的聚居型防御建筑,由内部住宅和外部堡墙组成,目前大多处于废弃状态。敦仁堡是永安市青水乡的一座土堡,它是由合院护拢式民居扩建而来。论文针对它的破损现状,研究了它的建造过程,并根据城镇化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它的修复和利用方案。
2022(160):16-17.
摘要:由于传统木构建筑柱,梁、枋等构件易受木材强度和空间的限制,材料的防火等级不能满足现有规范要求,故仿古建筑工程的主体结构常采用钢结构,以及构造包镶的方法解决柱、梁、枋和斗拱等外观形式的问题。本文通过案例介绍了在满足使用功能和更多规范的前提下,采取特殊的构造处理,建造出一座精致的传统建筑。为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又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同时也为多层,大空间等问题提供了新的尝试。
2022(160):18-24.
摘要:天圆地方十字亭,两层檐、六样黄色琉璃瓦屋面;上层檐屋面由竹节瓦、连瓦构成,上接宝顶;下层檐屋面,由位于中心位置的四角方亭、四周庑殿抱厦屋面组合。上层檐是两种异形瓦面竹节瓦和连瓦。连瓦的尺寸定制、进场后“样活”极为重要,关系到圆顶屋面施工的成败;正确选择连瓦下端金刚墙的标高、位置,能将此两种瓦件竹节瓦、连瓦,做到无缝顺接。下层檐的四角方亭与抱厦屋面交叉、搭接,形成四条天沟、八条窝角沟。窝角沟水沟瓦的囊向,受天沟金刚墙、抱厦瓦屋面的双重控制,天沟金刚墙高度还受围脊的控制。
2022(160):25-29.
摘要:太原纯阳宫九宫八卦院集道家文化布局与山西地域建筑形式于一体,建筑组合既有宫观属性,又含地域窑房特色。为探究晋中宫观窑上建房地域性多维表达;文章通过资料收集、实地调研、测绘建模的方法;将八卦院建筑作为研究对象,以其中“洞、亭、楼、阁”建筑组合拆解为例,分析其院落现状、地域建筑类型、地域建造技术及地域构件工艺等,探析八卦院建筑形制、结构、装饰在山西地域文化背景下的表达应用,对比同时期同地域的建筑营造方式及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建筑构件工艺,挖掘地域性建筑的结构技术共性及装饰工艺特性;印证地域社会价值,为纯阳宫八卦院建筑的地域性表达提出依据,为研究晋中宫观窑房形制提供地域风格实例。
2022(160):30-33转47.
摘要:军事聚落是明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具有中国古代“军民融合”特色的城乡建设空间。明长城军事聚落自营建至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在建设过程中为满足防御、生活等需求运用了多种手段与自然环境结合,形成了兼具军防和人居特色的军事聚落营建智慧。本研究以明大同镇辖区为例,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等方法,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对研究区 63 座军事聚落的营建特点进行分析和梳理,在此基础上总结其在选址和空间形态发展、军事防御体系、聚落功能空间、建筑营建方式等方面的营建智慧,以期为明长城军事聚落相关保护规划和发展工作提供参考。
2022(160):34-36.
摘要:古建筑修缮不同于普通的房屋修缮,修缮目的不仅排除影响结构安全的不稳定因素,还应在修缮施工过程中对每个建筑构件进行勘验分析,不仅要按照“修旧如旧,不改变原貌”的原则,还要高度重视在施工中新发现的:建筑形制、材料、施工工艺等历史信息进行记录,这对进一步研究古建筑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提供更加详实的实物证明,也为今后修缮提供了充分依据。本文通过对孟庙、孟府和孟林修缮三期工程施工过程中,勘验发现的新的历史信息,采用的加固方式,分析一点体会。
2022(160):37-40.
摘要:文章在对湖南省平江县及其周边地区传统民居实地调研和测绘的基础上,通过对“蜘蛛吐斗”的栱件数量和栱件形式进行归纳,总结出该构造的一般特征,并与官式做法做对比,探讨了其对《营造法式》造叉手之制中丁华抹颏栱及捧节令栱的演绎,推测其主要作用在于解决脊檩的稳定性问题。
2022(160):41-47.
摘要:经变画是对佛经内容进行图示化表达的一种中国独有的佛教艺术衍生品,其方便人们更直观的看懂佛教义理。这种艺术形式从出现到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变化,无论是从画面内容、画面题材、画面大小、画面布局均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敦煌经变画则通常指敦煌壁画中将某一部甚至某几部有关佛经之主要内容组织成首尾完整、主次分明的大画。本文将通过对敦煌经变画中佛寺空间的平面还原,研究其空间布局及发展特征。
2022(160):48-50.
摘要:清代济南提督学政署附属园林是一处以八景为特色的近代城市历史名园。以清代各版本历城县志为依托,探寻提督学政署八景的演变过程,厘清提督学政署八景的详细内容,得出从阮元时期八咏到封谢时期八景的主要演变过程,从景观空间、景观题名与景观意境分析提督学政署八景演变特征,探究背后的演变动因为:学政主导的文人互动;正儒尊学的齐鲁学风;城市八景的辐射带动;城市名园的建设浪潮。以期为济南近代城市名园的园林史研究与复原建设提供借鉴。
2022(160):51-54.
摘要:中国古代很早就对声景观有了较为客观的认知与体验,亦常常利用地方上的各种声音与景观相结合来创造声景观。与此同时,古人还巧妙利用“振动”“共振”“回声”等声学原理来营造声景观。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声景观的声学原理、音效提升及传播途径的研究,探索古人的声景观营造经验与设计方法,以期更好的保护古代的声景遗产,并为当代声景观的设计提供借鉴。
2022(160):55-59.
摘要:近代基督教教会建筑遗产是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基督教伴随厦门与鼓浪屿的开放入岛并在此创办学校、创立医院、建设教堂,闽南近代教育、医疗始于此,鼓浪屿更是近代基督教在闽南传播的起点。目前鼓浪屿岛上留存大量教会建筑遗产,但往往将其视为西洋建筑的分支,事实上教会建筑的空间分布与发展演变自成系统,值得深入研究。
2022(160):60-64.
摘要:贯木拱廊桥及其营造技艺作为一项重要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丰富深刻。廊屋屋顶对于贯木拱廊桥的形态塑造具有重要作用,其中构成其轮廓线的屋脊上的脊饰更成为屋顶建筑装饰中非常突出的部分。本文借鉴语言学中的语境理论,以福建地区贯木拱廊桥为例,对其脊饰所处语境的适应性规律从实体语境、空间语境、文化语境三方面进行解析,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个具有突出地域性的独特建筑类型,并对建筑装饰的研究与保护提供借鉴。
2022(160):65-69.
摘要:五竹亭位于圆明园长春园西洋楼景区,是一座采用中式做法的景观建筑。论文通过对五竹亭现状及现存与之相关的图文档案的研究 , 考证五竹亭的建置变迁、建筑结构、纹饰装修特点 , 并重点对其“仿竹”做法的产生、具体作法及其演绎进行研究,同时与故宫倦勤斋、静明园竹垆山房等建筑进行对比。总结其“仿竹”是清中期普遍施用于皇家建筑中的一种现象。
2022(160):70-71.
摘要:由车村帮传统营造技艺修建的徐州户部山权谨牌坊,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徐州地方传统营造技艺的文旅项目,其彰显了地方特色和传统风貌,是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州传统建筑的活化传承和创新发展的成果,比较真实地介绍了权谨牌坊的历史文化内涵,即忠孝精神。
2022(160):72-78.
摘要:灵丘觉山寺一地遗存二座辽代密檐砖塔——觉山寺塔和凤凰台小塔,本文通过采用几何作图与实测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多角度挖掘觉山寺大塔和小塔从整体到局部所采用的设计方法与构图比例。八角形平面的大塔设计中运用八角形与圆形作图比例关系(塔刹部位体现得更为明确)、方形平面的小塔运用方圆作图比例关系,以及二塔在平面中使用九宫格构图和基本模数是本次探究的重要发现,并且这两座密檐塔也具有同时代塔式建筑常用的设计构图和简洁比例关系。
2022(160):79-84转88.
摘要:辽代佛教盛行,诞生出类型丰富的佛教建筑,现存以密檐砖塔为主。对现存辽代密檐砖塔进行文献梳理、现场测绘以及数据处理。在此基础上,选取塔身下皮砖至塔檐上皮砖的高度 H 为研究基准,将其分别与密檐塔塔身平面的相关尺寸,以及立面各组成部分的高度进行数值上的比对形成比值。根据所得数据发现 H 与密檐塔塔身内切圆相关,且密檐塔塔身高和塔檐高存在一定的比值关系,说明辽代密檐砖塔形制具有一定规律,在此基础上对辽代典型密檐塔的轮廓演变进行分析,由此也反映出契丹民族在高层建筑营建上的理性思考与审美变化。
2022(160):85-88.
摘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永顺谢氏宗祠,位于湘西永顺县灵溪镇连洞村,始建于公元 1867 年,为“三进”合院式建筑,是湖南传统宗祠建筑的典型代表。中国工农红军红二六军团在土地革命时期为抗击湘西军阀,在祠堂两侧封火山墙上留下了湘西乃至湖南省现存最大的红军宣传标语,赋予了宗祠特殊的时代烙印,祠堂也因此在后来得以幸存。通过对宗祠建筑本体以及在“红军”标语文化影响下的历史沿革进行研究和梳理,发掘其独特的建筑艺术、历史和社会价值。
2022(160):89-92.
摘要:传统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筑结构和装饰具地域特色和文化价值。文章以明清时期北京四合院和闽南传统民居为例,通过分析地域特色、建筑元素和装饰细部等,探讨地理条件、气候因素和人文因素对建筑的影响,为地域建筑传承和运用提供参考。
2022(160):93-96.
摘要:始建于唐代的戒台寺是明清时期北京西郊地区重要的佛教寺院,寺院不仅在建筑布局和园林景观方面具有特色,还是周围自然风景区的核心。建寺以来历代都是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明代以后更是成为北京西郊地区重要的民俗活动场所。文章通过历史文献的考证,还原戒台寺的历史沿革及建筑布局,解析其园林景观和相关游赏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