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第159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封面
    • 孝陵七孔桥

      2022(159).

      摘要 (5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封底
    • 武威海藏寺

      2022(159).

      摘要 (3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传统建筑施工
    • 浅谈孟庙启圣寝殿金柱修缮加固方式

      2022(159):3-5.

      摘要 (76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古建筑多以木结构为主;受自然环境、人为及历史变迁等因素的影响,古建筑的承载力和稳定性不断下降,会演变成体系性破坏。如何根据木结构的损伤特征,采取适合的修缮方法,是从事文物修缮、保护及管理工作者的责任所在。本文通过对孟庙启圣寝殿金柱的加固处理,探讨古建筑木结构加固方法,为古建筑木结构修缮加固提供一种借鉴。

    • 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斗栱竖向加载试验研究#

      2022(159):6-9.

      摘要 (2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实际工程中平身科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斗栱为对象,制作足尺模型,进行竖向加载试验。研究了不同轴压比、不同偏心距竖向荷载作用下斗栱的典型破坏模式、变形趋势以及内力分布等。经试验研究后表明:采用竖向荷载进行加载时,斗栱试件耍头根部率先出现受拉裂缝,其后裂缝分别出现在昂、翘及其坐斗处,其中坐斗处为受压破坏,其余均为受拉破坏。竖向荷载作用下,斗栱极限承载力与偏心距成反比关系,与轴压比成正比关系,破坏形式随轴压比的减小逐渐接近脆性。

    • >地域建筑调查
    • 生态价值观视野下三江源地区传统村落与民居营建智慧研究#

      2022(159):10-13.

      摘要 (5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态价值观是藏族先民自古以来在高原实践过程中基于自然崇拜与宗教信仰基础之上形成的一种民族价值取向,其中包括生态观、时空观、防卫观。文章以三江源地区传统村落为出发点,对其在社会组织之间的同构关系以及所反映的生存智慧进行诠释,总结凝练出“被动适应、主动作为”的中心思想,并研究该思想在村落选址、空间布局及碉房民居等方面的体现。研究三江源地区传统村落对于保证青藏高原生态安全、保护流域自然环境、加快国家公园制度建设以及实现乡村振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 川渝黔南宋石室墓仿木格子门样式和做法研究

      2022(159):14-19.

      摘要 (4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继唐王朝灭亡后,防御型的直棂窗、破子窗和板门不再作为主要门窗形式,宋代营造技艺的进步丰富了小木作的种类。其中对建筑史影响最大则是格子门的正式出现,此后格子门直至清代都仍广泛应用在建筑内外檐装修中。川黔渝三地在南宋同属川峡四路,宋元明时期广泛分布着石室墓。且宋代石室墓皆为甲字形,室内多有仿木壁龛和仿木格子门。通过对川渝黔宋墓仿木格子门进行样式的梳理,定性地推测其工艺做法并对其进行分型研究。探索“格子门”演变的轨迹。

    • 工匠文化对浙江舟山海岛传统乡村景观特征的影响研究#

      2022(159):20-25.

      摘要 (50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舟山市普陀海岛乡村,依山傍海,坐拥形式种类丰富的乡村景观,其中以娘娘桥、走马楼、龙宫等为代表的传统建筑物最具景观特色。而这些传统乡村景观的形成与当地具有历史底蕴的工匠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因此具有明显的景观审美、景观文化和景观场所特征。传承好工匠文化遗产,对舟山海岛传统乡村景观特征的保护、景观文化的展示以及乡村景观内涵的提升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传统建筑营造技术
    • 浙江兰溪倪大村古建遗产测绘及其营造技法#

      2022(159):26-30.

      摘要 (50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旨在测绘浙江兰溪倪大村古建遗产,并以此来透析其营造技法。浙江兰溪倪大村古建筑作为清代浙江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其建筑形制体现清代传统民居建筑营造特点,并受到徽州及东阳等多元地域文化的较大影响,具有较高研究价值。选取倪大村中的下明堂、古戏台与倪汝霖故居三座古建筑进行实地测绘,绘制出平面图、立面图与剖面图;在此基础上对梁架、斗栱等部件分类解析,从斗栱制、 梁架结构、建筑木雕三个视角探析建筑的大木结构及木雕装饰等主要形制特征,并总结分析其蕴含的地域特征。本研究致力于记录倪大村古建遗产信息,为其保护与修缮提供帮助,同时研究兰溪地区地域文化对当地古建筑营造法式的影响,进一步完善浙江清代民居建筑理论研究体系。

    • 大同镇明长城军事聚落营建智慧研究#

      2022(159):31-36.

      摘要 (5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军事聚落是明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具有中国古代“军民融合”特色的城乡建设空间。明长城军事聚落自营建至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在建设过程中为满足防御、生活等需求运用了多种手段与自然环境结合,形成了兼具军防和人居特色的军事聚落营建智慧。本研究以明大同镇辖区为例,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等方法,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对研究区 63 座军事聚落的营建特点进行分析和梳理,在此基础上总结其在选址和空间形态发展、军事防御体系、聚落功能空间、建筑营建方式等方面的营建智慧,以期为明长城军事聚落相关保护规划和发展工作提供参考。

    • 论竹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运用

      2022(159):37-39.

      摘要 (70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竹,因质地坚韧、弹性好、自重轻、易于加工等优点,而被广泛运用于建筑之中,如竹墙、竹梁柱、竹椽、竹瓦、遮阳板、竹钉等。更有整座房屋皆为竹造者,称为竹屋。中国古代以竹造屋之做法,对于今天的建筑设计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 清代惠陵工程地形勘测的过程与方法#

      2022(159):40-44.

      摘要 (2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是规模较大的建筑群,在规划设计之初,需要对项目基地原始地形进行详细“抄平”。这是整个工程建设最为重要的基础环节之一,其作用类似于现代工程建设之初,由专门的勘查设计单位,对基地的地形、地势进行实地勘绘的环节。清代惠陵位于河北遵化清东陵的双山峪,由于其建筑实物保存完好,更有大量详实反映其设计建造过程的“样式雷”工程图档留存,因此是清代皇家建筑工程研究的重要典型案例。通过对相关图档的整理和研究,对其原始数据进行系统整理,并采用计算机虚拟数字建模技术对工程原始地形进行复原,本文再现了清惠陵工程地形“抄平”的具体过程。最后,本文通过将复原地形与现状实地测绘结果相对比,对整个数据整理与推导过程进行验证。

    • 土门镇传统建筑大木做法探究# ——以山陕会馆大殿为例

      2022(159):45-49.

      摘要 (36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通过实地调研与测绘,以武威土门镇的山陕会馆为例,对其平立面、斗栱层、梁架结构、屋面举架等方面进行多角度分析,并重点对梁架插接做法进行深入解析,试图厘清土门传统建筑大木做法的地区特征,进一步完善河西地区传统建筑大木作营造理论体系。

    • 清孝陵一孔、五孔、七孔石桥做法研究#

      2022(159):50-54.

      摘要 (3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孝陵一孔、五孔、七孔石桥建成时间不晚于康熙九年(1670)1),是清早期官式石券桥的重要实例。本文以清孝陵石桥修缮工程 2)为契机,延续前辈学者王璧文先生对于清官式石桥做法的研究思路方法,对孝陵三座石桥的构造做法、比例尺度、细部纹样等进行系统研究与分析,揭示清早期三座石桥本身及与晚期石桥做法的差异,探讨清官式石桥做法的分期演变规律。

    • >历史·理论·文化
    • 寿考维祺,颐养“景福” ——紫禁城景福宫与颐和园景福阁比较研究

      2022(159):55-60.

      摘要 (1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紫禁城的景福宫与颐和园的景福阁是分别营建于乾隆时期与光绪时期的两座皇家建筑,两者寓意相近、形制相似。本文试图从历史渊源、平面格局、剖面结构、装饰细节等角度对其进行比较研究,探究“景福”寓意如何延续,辨析建筑细部的异同,并试图讨论其背后皇权、政治与经济等因素对建筑的作用影响。

    • 河源客家民居与惠州客家民居形态比较研究#

      2022(159):61-67.

      摘要 (1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东江是发育于粤东的最大河流,是历史上客家族群南迁的重要路径之一,河源和惠州作为位处东江流域中上游和中下游的两大客家聚居地,其民居形态受地理环境、社会组织及周边民系文化扩散的影响产生了不同层次的差异。文中通过分析两地客家民居的形态差异以及导致产生差异的关键要素,试图探索外部环境、内部组织与民居形态之间的互动机制,这将有助于梳理和探索处于不同外部环境的当代客家民居适应于其所处时代的可持续发展方向。

    • 子洲威戎城遗址田野调查及复原初探#

      2022(159):68-71.

      摘要 (1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威戎城是陕北无定河流域宋代城寨中一个典型的案例,本研究通过文献研读、田野考察、相关研究资料借鉴等方法尝试复原了北宋末威戎城的空间布局。对威戎城遗址的田野调查及复原研究有助于推进陕北地区宋城遗址的保护利用工作,同时也加深了我们对宋代地方城市规划建设史的认识。

    • 应县佛宫寺释迦塔牌匾研究#

      2022(159):72-76.

      摘要 (51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位于山西应县的佛宫寺释迦塔始建于辽,是现存最早的木结构楼阁式塔。木塔上的众多牌匾因具有独特的本体特征,并与木塔形成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而被广泛关注。本文对释迦塔牌匾的本体特征进行研究和分析,并运用现代建筑的视觉分析方法,归纳古代工匠在木塔设计、悬挂牌匾时的尺度考量和传统工艺模式。为今后木塔牌匾的保护修缮工作以及其他古建筑牌匾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 >传统建筑园林研究
    • 巧于西借:近代粤中私家园林西为中用驱动力及表征研究#

      2022(159):77-82.

      摘要 (24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粤中地区作为中国清代以来最大的商贸中心,形成了特有的中西杂处的文化交流模式与景观造园风格。本文以典型粤中私家园林为对象,通过实地调研与历史文献查阅比对,探讨了粤中自然背景下的地域特色、西学中用思潮下的主动探索、以及社会发展进程下的中西交流是粤中私家园林西为中用表征产生的主要动因,并对粤中私家园林的园林形式、园林要素、园林功能、园林风格、园林文化、园林材料与技术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总结了粤中私家园林西为中用的主要表征,包括规整灵活的园林布局、集约多变的园林水体、杂糅实用的建筑小品以及因地制宜的植物景观等,并解释其中西结合的成因。本文在探究粤中园林中对西方要素的本土化利用的同时,也为在外来文化冲击的背景下,如何兼容并蓄地传承中国园林特色这一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

    • 河北邯郸武安市大贺庄村常家庄园主宅“两甩袖”建筑形制研究#

      2022(159):83-87.

      摘要 (10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河北传统民居在我国北方民居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类型多样且地域特色明显。但由于河北省区域范围较广,各类型民居形制研究还不全面。其中,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邯郸武安市大贺庄村的民居建筑非常具有特色,但相关研究极少,文章以该村的代表性民居建筑常家庄园主宅为研究对象,通过历史文献查阅、实地调研、现场测绘和相关建筑形制对比等方法,系统研究该建筑的“两甩袖”形制特点和绿色建筑技术,归纳其独特价值。以期能丰富冀南传统民居建筑的研究,为历史文脉传承提供依据。

    • 五台山佛教文化景观的空间构成与保护#

      2022(159):88-92.

      摘要 (65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宗教是一种社会人文现象,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类生产活动等多个方面。而宗教文化景观是对宗教文化的完美诠释,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一笔宝贵财富。本文以五台山佛教文化景观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佛教活动轨迹,从自然环境要素、建筑行为要素以及精神文化要素来研究其独特的佛教文化景观的空间构成和价值。最后,针对目前城镇化发展和景区建设情况对佛教文化景观的影响,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为文化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 临夏东公馆砖雕图案的“丝路情结”

      2022(159):93-96.

      摘要 (1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甘肃临夏东公馆为代表的河州砖雕是东西方多元文化交融后的产物,体现了典型的丝路文化特征,在我国的砖雕艺术中独树一帜。文章通过对临夏丝路文化形成的背景分析,阐述了东公馆建筑中的丝路文化特征及其砖雕的艺术特点。通过对典型砖雕图案的实例欣赏,深入解析了中原文化、伊斯兰文化、欧洲文化在临夏砖雕作品中的交融共生,剖析了临夏砖雕对多元文化兼收并蓄的艺术成就。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