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第0卷第158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地域建筑调查
    • 湘西州传统村落齐心村乡土聚落调查研究#

      2022(158):3-7. CSTR:

      摘要 (60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齐心村为代表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传统村落依傍自然山川河流自然生长,是独特的自然、人工、社会文化景观相互和谐共生的产物。本文以湘西州传统村落齐心村为例,通过文献考证、田野调查等方法,剖析该村落的自然、人文背景,宏观层面的聚落整体空间、中观层面的聚落与周边环境的组合关系、微观层面的聚落景观要素三个层面,对传统村落齐心村进行分层剖析,解读了齐心村实用质朴性、生态适应性的村落景观。

    • >传统建筑营造技术
    • 西江苗寨传统营造考察 #

      2022(158):8-12. CSTR:

      摘要 (4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苗族建筑、农耕、节日、银饰、饮食、歌舞及其遗风古俗在西江苗寨(苗:dlib jiangl)世代相传,被中外人类学家和民俗学者誉为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比较完整的地方。自 80 年代后开放旅游,随之涌入大量外来木匠进行现代化旅游建设,如今苗寨的村落风貌虽存,然当地传统营造发展受限,建筑形制除了当地原始模型,还融入了多种变型。笔者通过对西江苗寨传统营造的调查,结合当地木匠大师傅蒋正光所领营造团队口述内容,介绍了苗族营造匠语及其与汉族营造匠语的差异、探讨扇架类型及其原型变异、屋面水分的计算方式、花竿和签的使用,从而对苗族的半边楼(吊脚楼)有更进一步的认知。

    • 内蒙古赤峰梵宗寺大殿建筑彩画形式研究# (下)

      2022(158):13-17. CSTR:

      摘要 (22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梵宗寺是内蒙古地区保存较完整的清代藏传佛教召庙建筑,梵宗寺大雄宝殿建筑彩画受到清代官式彩画、本土文化、地方传统技艺的影响,呈现出特有的彩画形式,是研究内蒙古地区清代风土建筑彩画的典型范例。本文通过对梵宗寺大雄宝殿建筑彩画的田野调查、数据整理、分析,主要以大雄宝殿大木梁、枋、檩彩画为例,从彩画的构图、纹样、色彩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阐述,同时将其与官式彩画以及其它地方彩画进行比较研究,归纳出梵宗寺大雄宝殿建筑彩画形式特征。

    • 明清官式建筑斗拱术语名词考释#

      2022(158):18-23. CSTR:

      摘要 (51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术语研究是建筑史学研究和遗产保护的基础性工作,通过系统梳理明清官式建筑斗拱术语辞源,汇总横向比对,以辨析术语词意,遴选近义名词。然后通过斗拱术语名词系统分类,总结斗拱术语文法及语法、各构件命名规律,以求取得系统、深入、全面的术语认知。

    • 湘南汝城祠堂大木制作及立架安装营造技艺保护研究#

      2022(158):25-28. CSTR:

      摘要 (26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湘南汝城县历史悠久、祠堂遍布,“鸿门楼”、“鸿门梁”独具一方建筑特色,成为传统匠人施展营造技艺的舞台。本文通过实地调研、测绘、访谈,跟进祠堂的修缮、营建活动,总结该地传统祠堂建筑的大木制作和立架安装技艺。对传统工匠的生存现状和师承关系进行探讨,对传统营造技艺的保护和传承提出建议。

    • 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木构件加工痕迹调查#

      2022(158):29-35. CSTR:

      摘要 (50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唐晚期木构佛光寺东大殿部分构件表面留存的加工痕迹进行取样、记录,结合传统匠人的专业知识对加工工具种类、形制及使用特点进行推测。其中有数处锛、斧痕迹与当代工艺有比较大不同,结合工具史相关研究成果及日本流传下来的形制相对古老的锛斧样式,分析当时的工具形制特点。

    • 石府石探究#

      2022(158):36-39. CSTR:

      摘要 (6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京西石府石自古就广泛应用于石磨,碑文及雕刻,近年来京西石府石被大规模用于文物建筑修缮,替换残损的石料构件。在文物建筑修缮中,许多文物建筑中的原小青子石构件被大量替换成石府石构件。但实际上京西石府石与传统石材的小青子在外观质地以及使用位置均有明显的区别。本文以京西石府石为着眼点,系统梳理京西石府石的主要性状特征以及历史应用,并对石府石与传统建筑石材小青子进行分析对比,避免今后在文物建筑修缮中将这两种石材混淆,为今后文物建筑修缮中石料的选择提供借鉴与参考。

    • 故宫砖雕透风调查与分析

      2022(158):40-46. CSTR:

      摘要 (18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砖雕透风是安装在古建筑山墙及后檐墙与柱子对应位置的砖构件,它有通风透气,防止木柱潮湿腐朽的作用。故宫共有 1500 余块砖雕透风,砖雕图案有花草、瑞兽及其他共计 50 余种类型,图案超过 300 种,雕刻精美且寓意吉祥美好。本文对故宫建筑上的砖雕透风作了详细调查,对透风的发展沿革、不同时代的区别、纹饰含义、工艺技术以及保护等作了分析。

    • >历史·理论·文化
    • 古城价值认知:1900-1949 北京历史城市保护思想的发端#

      2022(158):47-51. CSTR:

      摘要 (9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庚子国变以后,北京(北平)开始了城市近代化建设,传统城市格局受到冲击,古城价值亟待重新估定。本研究以 1900 年至1949 年间北京(北平)历史城市保护思想史为研究对象,对这一时期的规划建设实践以及学者文人的作品进行综述和分析,梳理了城市规划界和文化界对古城价值的认知演变,以探析历史城市保护思想的发端。研究认为,在近代北京(北平)政治更迭和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古城价值认知逐渐发展。随着旧京宫苑开放和游览区建设,加上城市史研究的发展,古城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开始得到认可;北平的衰落和沦陷则使古城成为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载体,文化价值得以彰显;抗日战争结束以后,古城北平的价值认识渐趋完整,历史城市保护思想自此形成。

    • 西安高陵通远坊天主堂主教堂与小修院复原研究#

      2022(158):52-56. CSTR:

      摘要 (51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远坊天主堂由意大利方济各会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 年)创建,曾为天主教陕西代牧区主教座堂 , 其鼎盛时期曾拥有包括主教堂在内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现仅存主教堂、小修院、修女院和育婴堂四座建筑。作为近代陕西地区基督教建筑的典型代表,这些建筑展现出了独特的营造技艺与理念。本文通过建筑测绘和历史文献的分析研究明确了通远坊天主堂的历史沿革,对主教堂与小修院的结构、平面、立面进行了复原研究。如此可对陕西地区近代教堂建筑复原研究的一般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

    • 基于网络评论适应性及年际变化的历史文化街区主观评价研究 ——以福州三坊七巷为例

      2022(158):57-62. CSTR:

      摘要 (15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文章以福州三坊七巷为调查对象,尝试研究基于网络评论的主观评价方法。结合实地调研、相关文献资料明确案例街区的特点、要素及历史文化街区建成环境使用后主观评价体系;选取国内知名旅游网站、消费点评网站的 2010-2019 年网络评论数据,以网络爬虫技术和计算机中文文本情感分析技术为工具,获取并量化使用者情感倾向,获得评价结果并逐年对比,分析使用者对三坊七巷满意度的年际变化和基于网络评论的主观评价方法特点。

    • 清代裕陵万年吉地相度始末#

      2022(158):63-66转75. CSTR:

      摘要 (6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清代皇家陵寝万年吉地的相度选址历来备受朝廷重视,按照惯例,每任皇帝亲政之初,即拣选若位大臣率领精通地理堪舆司员,为其相度万年吉地。乾隆皇帝的陵寝最终定在东陵的胜水峪,自此以后,每任皇帝的陵址都固定在清东西陵陵区范围内,且按照昭穆次序在两地相建。相度万年吉地是一个长期且艰苦的过程,需反复比对每处地点的风水优劣,力求选出形势理气诸吉咸备的上佳之地。本文即旨在根据查找到的史料,分析还原为乾隆皇帝择定万年吉地这一耗时数年之久的选址过程。

    • 防御性视角下传统村落的空间策略研究# ——以明清社会动乱下的漳州地区为例

      2022(158):67-70. CSTR:

      摘要 (10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特定社会历史的时空背景下,防御性需求参与塑造了特色鲜明的传统村落形态。以福建漳州地区为例,明清时期民间社会动乱频仍,在独特自然与人文因素影响下,当地传统村落逐渐演化出类型多样、层次丰富的地域性防御体系。当前,学术界对漳州传统村落防御性的研究较少且大多侧重于村落个案与文史层面的分析,缺乏对其进行系统整体性与物质层面的研究。有鉴于此,本文试图从市域尺度与空间层面入手,探析防御性视角下漳州传统村落形态的设计策略。

    • 北宋将作监官员任职图景考述#

      2022(158):71-75. CSTR:

      摘要 (20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作监作为北宋一朝职掌营造活动的主要机构,历经了一个 从仅具其名到实际履职的渐进过程。从差遣与正式职官的角度考量, 在这个过程中,又可大致分为以判监事为首的过渡阶段及以监或少监 为首的正名、正职阶段。选取将作监主要官员为考察对象,通过多个 侧面的文献考述,展现其有关营造的言行事迹,分析研究这一官员群 体在营造活动中的观念,并由此去管窥李明仲及《营造法式》所处的 特定背景氛围。

    • >传统建筑园林研究
    • 宁波天童寺“三关十景”寺庙园林研究

      2022(158):76-79. CSTR:

      摘要 (20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宁波天童寺“三关十景”是中国山林型佛寺胜迹的典范,其 形成承载着古代中国独特的风景意识和审美观念。基于图文记录,对 “三关十景”及周围寺庵、塔院分布位置进行复原,并从可行、可望、 可游、可居 4 个角度探讨“三关十景”的寺庙园林营造。研究得出“三 关十景”在“样貌构成”上关注动态游观,从而对寺庙园林空间形态 形成客观认知;在“境域构成”上追求入境体悟,从而对寺庙禅宗文 化形成主观感受。文章希冀回溯天童寺“三关十景”的历史样貌,探 讨寺庙园林的独特本质,可以为理解寺庙园林文化提供新的视角,为 寺庙的保护和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 广州花都区缠岗村空间形态的图像学探析#

      2022(158):80-83. CSTR:

      摘要 (19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传统古村落在农耕社会中发源并发展,是东方文明的载体,承载着古代规划设计的艺术,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古村落的空间形态,无论从整体布局还是建筑群落看,都具有特定的图像意义,对象征意义的解读是图像学研究的重点。基于历史情境和对古村落传统文化的理解,本文借鉴图像学研究的三层次结构的理论与方法,即图像描述 - 图像分析 - 图像阐释,对广州花都区缠岗村的古村落空间形态展开研究,旨在挖掘历史、文化和社会情境下传统古村落所蕴含的精神和思想。

    • 基于空间句法的无锡惠山古镇潜庐空间研究

      2022(158):84-87. CSTR:

      摘要 (36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基于空间句法理论,以无锡惠山古镇潜庐为研究对象,借助 Depthmap 软件选取连接度、整合度、深度等参数从可行与可视两个层面进行空间结构分析。试图从量化的角度揭示潜庐的空间构成规律,探寻空间与人行为之间的联系,以进一步认知园林的造园手法及布局特点。

    • 西学东渐影响下的南浔东园

      2022(158):88-92. CSTR:

      摘要 (3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位于浙江湖州南浔古镇东大街上东端的东园,园主张宝善之子张静江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中的先进分子和推动革命的代表人物。中国近代是一段内忧外患、灾难深重的特定时期,在那个短暂即逝的民族工业的春天,中国传统园林兴建呈现逐渐减弱的势头,南浔却能逆流而上,并于古典园林上结合了儒商从海外带回的西式生活方式及先进的建造技术及材料,在当地兴起了一股兴建园林的风潮。本文希望通过东园的研究发掘出在保留古典园林传统内核基础上对于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时期中对近代园林的思考。

    • 珠三角地区满洲窗研究

      2022(158):93-96. CSTR:

      摘要 (14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满洲窗作为从北方传入的窗式,在结合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气候、地理、文化、艺术、技术、经济等诸多因素,同时吸收了西洋窗式的元素后,变革出强烈的地域特征,体现了珠三角文化勇于变革、兼容并蓄的精神。通过对珠三角满洲窗的构造、材料、文化内涵等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作为对面临消失危机的传统技艺的记录,也有助于我们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向传统学习,为当代的设计提供可借鉴的创作智慧和经验启迪。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