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55):3-9.
摘要:“垒翠园”是在传统文化复兴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营建的文旅项目,项目独具白族特色,建筑精美,彰显地域特征,凸显民族个性,是对白族优秀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探索。本文将营建过程中的研究、探索、设计和营造的点滴作了总结,详细介绍营造核心技术和白族建筑文化内涵。
2021(155):10-13.
摘要:本施工技术是一种基于现代水泥砂浆基层墙面,采用滑秸泥(麦草泥)进行抹面的工艺方法。通过对传统滑秸泥抹灰工艺进行改进,将现代材料与传统工艺相结合,使之耐水性获得极大提升,对雨水侵蚀形成较高的抵抗性能,全面提升建筑外立面的耐久性,同时解决传统滑秸泥抹灰层由于黄土自然干缩造成的表面开裂严重、空鼓、翘起、脱落对外立面观感质量产生的不利影响,更好的符合设计的结构性能要求和外观效果。该方法适用于北方地区传统农间民居修复工程或传统特色展示建筑中内外墙面层抹灰。
2021(155):14-19.
摘要:本文在归纳了斯宅村传统民居特色的基础上,阐述了其营造技术的复杂个性。通过对营造语汇、建筑形制和尺度模数等木作营造意匠进行分析,再将其与近世《鲁班经》、《营造法原》等营造文献以及徽派、闽台等地民居的诸多内容进行比对,结合历史和文化层面因素,总结当地营造技术地域特征的类型倾向,并尝试追溯其源流派系,以丰富杭绍平原民居建筑文化的内容,为文物保护和浙江民居地域文化的传承提供依据。
2021(155):20-23.
摘要:太和门作为紫禁城外朝的正门,在城市中轴线“三朝五门”制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太和门建筑彩画在保护木构件的同时,也起着装饰作用,更彰显出建筑的等级和地位。作者就太和门建筑功能及其彩画装饰体系内的等级判定依据进行探讨,分析太和门外檐龙草和玺彩画以及内檐龙和玺彩画之间的等级关系。结合北京皇城中轴线门类建筑内外檐彩画分布的现状进行综合比较,从中发现太和门内外檐彩画等级关系的独特之处,并试图阐释这一现象的成因。
2021(155):24-27转下期.
摘要:以福建永安青水地区合院护拢式民居桂兰堂为例,通过现场测绘调研、三维模型拆解等手段,探讨其穿斗式、组合式、干栏式的总体特征,分析了川由与柱交接、桁柱交接、梁柱交接等多种榫卯类型及用法,指出建筑的结构要求是推动榫卯多样化的动力,而尺度、加工的规范化又将这种多样性统一起来。
2021(155):28-33.
摘要:中法战争后,清政府自开南宁口岸。在“政府主导-商界参与”的模式下,规划并建设了商埠区,商贸建筑随之兴起。然而,抗战爆发、社会变革、城市高速发展,使大量近代商埠建筑遭到破坏,仅存的部分也多因年代久远、无人关注而残破不堪。幸而,尚存的历史图像记录了当时南宁作为商埠重镇的辉煌图景。故本文将借鉴图像学研究方法,通过对历史地图与历史照片的分析,梳理近代南宁商埠区、商贸建筑的发展历程与风貌特征,追溯并铭记这段在动荡不安与剧烈变革中演进的历史。
2021(155):34-37转下期.
摘要:故宫宁寿宫花园是乾隆皇帝下旨修建的,从建筑形制、园林布局到建筑彩画的典型特征,这里到处充斥着乾隆皇帝所钟爱的无数“情结”,其向往文人气质的美学品味决定着宁寿宫花园的整体氛围,可以说宁寿宫花园是乾隆皇帝的艺术杰作。本文从历史研究的角度入手,首先梳理了宁寿宫花园的营造历史和修缮历史,反映出乾隆皇帝改建前后的布局变化与改建的全过程,以及清代与近现代的彩画修缮情况;然后以宁寿宫花园建筑彩画为研究对象,阐述现存彩画遗迹的类别与分布,在综合分析历史文献、档案、保存现状的基础上确定现存彩画遗迹的年代分期。
2021(155):38-43.
摘要:园林是承载养生活动的载体,是养生思想的外化体现。宋代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中承上启下的时期,也是养生思想实现“神性 -人性 - 理性”转变的关键时期。论文从养生“理性”精神的内涵入手,从园林中园名景名的语义变化为研究起点,通过文献梳理、类比分析的研究方法,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养生理性精神对园林空间形态演变和意境生成的影响与作用:一是“起居养生”促进园居空间多元化的生成;二是“闲情养生”丰富了园林建筑的类型;三是“动静结合”强化了动观空间与静观空间相互结合的营建思想;四是“形神兼养”为园林意境与养心精神的融合提供了共通的思想基础。最终揭示出宋代园林空间在功能、形态、情趣等方面的演变特征与养生思想之间的关系。
2021(155):44-48.
摘要:以黑龙江流域古代汉传佛寺为研究对象,通过整理考古发掘报告和相关历史文献记载,追溯汉传佛教在黑龙江流域内的两次发展高峰期和佛寺遗址的区域分布特点;分析渤海国时期和辽金时期黑龙江流域汉传佛寺遗址的总体空间布局和佛殿、佛堂等单体建筑遗址的平面形制特点;阐释渔猎游牧文化等地域文化形态以及寒地低温气候等自然条件制约下的汉传佛寺营造特点。
2021(155):49-52转下期.
摘要:通过对周代冠礼和周代宗庙基址的文献,将周代冠礼礼仪过程放入云塘西周建筑基址进行图形化分析,整理出详细的冠礼过程分析图。从功能角度分析了宗庙建筑的建筑尺度、功能分区、流线规划,并说明功能与宗庙建筑之间的关系。
2021(155):53-56.
摘要:我国古典园林的“写意”不仅体现在对于自然形态的直接摹写,亦表现在审美主体的主观体验。方池与曲水两种截然不同的园林水景在晚明江南地区长期并存并广泛受到时人推崇,其审美思想的差异在美学上表现为“内景”的自适与“外景”的依托;在哲学上表现为格物致知与情性合一;在宗教上表现为“有生于无”与“芥子纳须弥”;在造园思想上表现为唯意所适与画意追求。方池与曲水蕴含的审美思想的差异体现了我国古典园林思想的丰富性,拓展了古典园林“与古为新”研究的命题。
2021(155):57-62.
摘要:明清时期出现了“士商互动”的社会现象,文人士大夫世俗化倾向明显,曾经以文人园林为主的江南私家园林发生嬗变与分化,形成风格独特的苏州和扬州私家园林。本文结合“士商互动”社会现象以及园林主人“士”、“商”的身份分析苏州和扬州私家园林在明清时期的演变,如苏州私家园林新变化为“城里半园亭”,“娱于园”,功能转变为官署园林或公共园林;扬州私家园林新变化为雄伟新奇兼容洋味且带着文人园林底色,部分园林转变为城市公共名胜。
2021(155):63-67.
摘要:杭州与天台同处我国江南地区,风光旖旎,山水灵秀。杭州天竺三寺与天台方广三寺均属山地寺庙园林,并都有上、中、下三寺共同发展的历史脉络。通过寺院选址环境、空间营造、建筑布局、水体景观、古树保护等方面,探析山地寺庙园林造园特色,以期为同类山地寺庙园林保护与发展提供借鉴。
2021(155):68-72.
摘要:以现代力学的视角对斗拱的整体形态、构造方式、构成规律进行探讨,论证构件的卯口朝向对斗拱构成规律的深刻影响。并通过对唐、宋、清代斗拱的对比,总结斗拱的历史发展趋势,以期对当代木结构设计的实践有所启发。
2021(155):73-77.
摘要:水环境是传统村落营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水环境也极易遭受破坏。本文以河北省邯郸市大贺庄村为例,从山水环境、空间格局、微观要素三个层次总结其水环境营建智慧,并针对河道损毁、生态污染、传统工艺缺失、水文化衰落等现状危机,从保护传承、活力再生的角度提出系统的复兴策略,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及乡村振兴提供借鉴。
2021(155):78-83.
摘要:以江西省宜丰县下屋村为例,梳理宜丰地区传统聚落特点,归纳其民居的建筑类型和空间形态,总结传统木构特征。通过实地测绘现有建筑,以数字化建模重现建筑风貌;通过对当地工匠进行访谈,整理当地营造做法,吸取传统智慧,为下一步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打下基础。
2021(155):84-90.
摘要:明清时期苏州因京杭大运河而发展成为全国经济中心,繁盛的水运交通推动了这一时期苏州运河沿线水驿的建设。从风景园林学视角,以明清大运河苏州段水驿景观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史料分析,系统梳理苏州水驿营建的历史沿革,考据四处代表性水驿实例,从其选址、布局、功能、文化四个方面总结驿水相融的景观特征,并从城市风景体系、城市功能组织两个方面剖析水驿与城市景观格局的关系。同时对大运河沿线水驿景观遗产的保护利用以及当代城市滨水空间建设提出思考。
2021(155):94-95.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