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系统分析微山伏羲庙大殿的平面布局、立面形式、梁架构造、彩画构图、斗栱形制、装修做法及脊饰特征等内容,总结鲁西南地区明代建筑的营造特色,并与天水伏羲庙大殿、新乐伏羲台大殿等建筑进行对比分析,探索伏羲庙大殿的共性与地域性营造技术特色。
摘要:清代七座后陵之一的昭西陵是清代后陵制度的开端。由于其墓主人孝庄文皇后的特殊身份以及由暂安奉殿到昭西陵的营建历史造就了昭西陵特殊的兆域空间、组群格局与建筑形制。上世纪六十年代,清康熙朝营建的重檐黄琉璃庑殿顶的昭西陵隆恩殿因残损日益严重被迫落架保护,大量建筑构件被集中保存。在对其平身科斗栱分件测绘与研究中,发现其比例尺度、构造做法、细部纹样与前辈学者基于清工部《工程做法》所绘制的清代斗栱分件图存在多处差异。本文通过精细测绘与比较研究,揭示昭西陵隆恩殿平身科斗栱的独特构造与工艺,进而凸显清初斗栱承上启下的发展流变过程。
摘要:以故宫建福宫花园遗址石子路面粘结材料油灰为研究对象,以现代科学检测分析方法研究遗存油灰材料的有机、无机组成成分及含量。根据测定油灰成分进行复原试验,分析研究以石灰、桐油为主要配料的不同配比不同配料配制的油灰抗压强度的影响因素与成因,为石子路面用油灰的科学配料、配比提供理论依据。
摘要:针对苏南传统建筑木结构和构造有何特色这一问题,本研究以捕捉外在特征、分析潜藏结构要求、剖解内在榫卯技术的研究思路,将苏南传统建筑根据结构分为三类,分别讨论了平房中的柱梁交接节点、厅堂中的轩作及草架结构和殿堂亭阁中的飞翘翼角以及节点背后的榫卯搭接技术,最终展现了历史上巧用技术解决建筑结构问题的思考过程。
摘要:当前传统地方建筑工艺面临退化与消亡,为传承传统建筑工艺,本研究通过到施工现场实地调研和工匠访谈的等方法,整理分析现有实例进行系列研究。本文对江浙地区传统建筑屋面椽子营造进行分类与归纳,将其分类、加工、安装、屋面应用等方面进行归类,并分别详述其材料的处理方法、相关的构件与构造、工艺特点、适用范围及实例等。总结江浙民间传统建筑中各类椽子分布规律,为该区域传统建筑修缮等提供参考。
摘要:榆林作为我国古代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的交界区,自古受到多民族、多区域、多宗教文化的影响。榆林卫城建城至今已逾 600 年,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其传统民居建筑也在漫长的历史中发展形成融合多元文化、适应地域环境、独具特色的窑院民居与四合院民居。本文基于对榆林卫城内传统民居建筑的调查测绘和文献史料挖掘,探讨卫城中传统民居的分布与地域城市文化的关联,以及传统民居的格局、形制及装饰的地域适应性与多元文化融合性特征。
摘要:杭州“钱塘十景·浙江秋涛”是中国时景主题风景名胜的典范,彰显着时间统摄空间的独特风景观念。通过文献研读,解析“浙江秋涛”承载着天下奇观“八月十八(钱塘 / 浙江)潮”的时序地域特征“秋江潮汐”;仲秋民俗节庆场景与自然“涌潮”盛景融糅的时节地方特征“浙江观潮”;夜潮(汐)与满月声色相得益彰的时宜风景特征“汐声月色”;明初入选杭州“钱塘十景”之承上启下的时代名胜特征“盛世献景”。研究为整体理解时景主题名胜的形塑与特征提供重要参考,并为风景遗产“钱塘潮 / 浙江潮”的价值认知、评估与保护利用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依据。
摘要:装饰图案是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以故宫御花园石子路面为研究对象,分别对人物、动物、植物、器物等路面图案进行分类整理分析,论述石子路面图案寓意内涵及纹饰表现技法。通过石子路面图案的区域划分特点,分析研究石子路面图案与御花园园林文化内涵的关系。
摘要:挖掘、整理和展示传统民居建筑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建筑美学的文化地域性格理论,运用文献调查、现场测绘等研究方法,就梅州市蕉岭县笃敬楼的选址布局、空间组织、建筑构造、装饰技艺等进行审美文化层面的研究,从地域技术特征、社会时代精神、人文艺术品格三个维度阐述其审美特征,为客家堂横屋的修缮保护与梅州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参考,助力乡村振兴。
摘要:本书院造园林起源于寝殿造园林,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书院造园林逐渐走向成熟,因此书院造园林逐渐成为日本三大主流园林形式之一。本文介绍了日本书院造园林和寝殿造园林的关系,对其成因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从园林选址及总体布局、建筑营建、造园手法和文化思想四个方面分析,深入探究日本书院造园林的特点,从而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日本书院造园林的造园艺术。
摘要:斗是宋李诫《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条中的重要内容,斗有四种,而栌斗可谓铺作(斗栱)中最重要之斗。目前,建筑史学界通常认为唐代之前的木栌斗实物无存。实际上,汉代考古资料中的木“梁垫”,可为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木栌斗建筑实物。文章以这一重要发现为例,联系其他考古实物资料、现代研究论著等,进一步说明建筑史学与考古学科、历史学等交叉研究之必要。
摘要:我国历史文献典籍中对萤光光景及其场所的形成有较为丰富的记载。萤光光景具有独特的视觉及美学特征,其场所构建常涵括由近至远的景观结构以及俯仰结合的观赏视角,遵从现代视觉景观理论的基本规律。在萤光场景的营造中,突出场地生态个性、结合声景及香景等多元自然景观的营造,强调人景互动等手法,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观赏体验。从人类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结合现代景观理论,重视保护及开发萤光等自然光景,对丰富及完善现代景观体系、建设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居环境有着积极意义。
摘要:以江西省宜丰县下屋村为例,梳理宜丰地区传统聚落特点,归纳其民居的建筑类型和空间形态,总结传统木构特征。通过实地测绘现有建筑,以数字化建模重现建筑风貌;通过对当地工匠进行访谈,整理当地营造做法,吸取传统智慧,为下一步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打下基础。
摘要:礼泉县烽火村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地区,北接黄土高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造就了“下窑上房”式合院民居,反映了关中传统合院与陕北窑居建筑风貌地域文化差异性的创新结合。本文从地区生境、村落概况、民居建筑三个方面分析了烽火村及其民居建筑所蕴含的营造智慧与成因。
摘要:山东省潍坊市十笏园街区位于中心城区的白浪河西侧,其范围包括十笏园、关侯庙和传统民居所组成的核心街区及周边区域。根据用地现状、历史文化资源等现状分析,围绕功能分区及用地布局,规划历史文化游览区及民俗、风雅文化区等六个功能区,突出了以十笏广场为中心、由南入口至北端关侯庙为“一路”等的“一心、一路、三街、五点”独特的规划构思;并把戏台设置为本项目整个街区布局的灵魂。
摘要:把理性运用到实践中去,从而获得我们所需的实践结果,称之为理性实践,理性实践之结果若想既追求“合规律性”又追求“合目的性”,称为实践理性精神。本文以仿唐单体建筑广东韶关“风度阁”项目创作为切入点,从实践理性精神的角度出发,探讨实践理性精神对现代建筑创作的影响,并探究在现代建筑营建中用实践理性精神将传统文化意向进行现代转化的方式与方法。
摘要:“垒翠园”是在传统文化复兴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营建的文旅项目,项目独具白族特色,建筑精美,彰显地域特征,凸显民族个性,是对白族优秀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探索。本文将营建过程中的研究、探索、设计和营造的点滴作了总结,详细介绍营造核心技术和白族建筑文化内涵。
摘要:苏州“香山帮”是集木匠、泥水匠、石匠、漆匠、堆灰匠、雕塑匠、叠山匠和彩绘匠等古典建筑各工种于一体的建筑工匠群体。常熟古建园林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是苏州“香山帮”古典建筑流派的传承基地。近年来,行业出现人才断层、短缺现象,对于古建营造技艺的人才培养就迫在眉睫。常熟高新园中等专业学校挑起文化传承的责任,与企业紧密合作开设古建筑修缮与仿建专业,本文介绍了通过企校合作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探索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