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智化寺作为明正统时期的建筑,是研究明代官式建筑营造技术的典型范例,而智化寺最引人入胜的就是各殿堂内檐留下的大量的明代早期的建筑彩画,智化寺内现存各殿内檐的明代彩画非常典雅肃穆,是研究明代北方彩画的重要实例。本文将以智化寺建筑梁枋彩画、天花彩画和藏经橱彩画为主要对象,从用色、构图、纹饰、佛教题材等方面,阐释智化寺明代建筑彩画的特点。
摘要:峨眉山作为四大名山之一,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有机整体,是中国名山风景区景观理法的典型代表。以峨眉山为切入点,对名山自然意境与人文景观结合的理景方式进行研究 。从自然意境的视角探讨峨眉山的历史沿革。并从空间营造与鉴赏指引两个方面,分析寺庵择址、朝向、尺度形态、庭院环境塑造意境,题名、题对、诗文、民间传说引导意境认知的过程。提取并总结了峨眉山寺庵空间与自然景观相互交融的特征与具体方法,对名山风景区景观理法研究具有支持意义。
摘要:梅花专类园是以我国传统名花梅花为主题的专类园,富有独特的观赏与文化价值。建筑作为专类园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对景观效果和主题氛围的体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调查了江南地区的梅花专类园,对园内建筑的风格、体量、布局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建筑与梅花的相互关系。目前梅园建筑运用中还保留大量白墙灰瓦、飞檐翘角、漏窗装饰等古典园林元素,与梅花的配合造景也运用了框景、障景、点景这类传统造景手法,但同时也在逐步运用新的元素,如新型材料、夸张的建筑造型、现代化的几何图案,将这些元素进行合理融合,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园林的结合,值得不断的尝试。
摘要:主要以清同光年间顾文彬所撰《过云楼家书》、《过云楼日记》两书中与怡园营建相关的记录,包括布局、建筑、山水、花木等造园意匠,建成后的园居生活等为研究基础,结合清末相关诗文、图册以及怡园现存遗迹,试图探寻其初创时期的景致,并对顾文彬的造园意匠加以解析。其相关造园手法可对怡园景观的进一步修复和现代园林的创作提供借鉴,并对清末苏州地区造园风尚的相关研究有所裨益。
摘要:“穿斗式”是侗族鼓楼最具代表性的结构类型,不同侗族地区的穿斗式鼓楼造型各具特色,构造方式也不尽相同。本文以湖南省通道县坪坦河流域与贵州从江及榕江县九洞地区为例,通过实地田野调查,分别对两地穿斗式鼓楼建构类型与立面造型的特征进行了归纳与比较。最后,分析了汉文化传播是具体表象背后,造成两地鼓楼差异的原因。
摘要:反思现有理论中儒学对汉代园林变迁的影响,通过探讨悲美思想、东汉经学——儒学及东汉私家园林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发现东汉时期“以悲为美”的思想是致使园林向自然审美过渡的部分原因。悲美思想从直接与间接两方面影响园林营造,一是社会变革及个人命运起伏使汉人个人意识逐渐觉醒,由此产生的悲美思想使人逐渐对未知仙境失去探索的欲望,更关注能投射现实情绪的自然景物,直接致使园林营造风格向自然式园林转换;二是悲美思想作为汉代艺术创作的主导审美思想,不但使汉代悲音盛行,而且间接导致文人艺术创作场所——私家园林引入更多艺术作品中出现的自然景物,使创作者能够在类似自然的环境中勾起悲情,更利于文人在住所中进行自我表达。
摘要:祠堂作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自古以来是男性的圣殿,而对于女性来说,祠堂象征着惩罚和枷锁。而位于赣南白鹭村的王太夫人祠,为专门祭祀女性的祠堂,全国罕见,是古代为数不多的“她建筑”,建筑风格独特、文化内涵丰富,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以“她建筑”视角,从存在的社会背景入手,探讨了王太夫人祠的建造渊源、建筑型制特色等,以期对丰富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研究有所裨益。
摘要:以“移竹当窗,分梨为院… …清气觉来几席,凡尘顿远襟怀”一段话为例,探析“境”的组成和演替特点。以四句话分别代表“物境”、“时境”、“情境”、“意境”四种境界,揭示其中蕴含的“境”的组成要素、营造法则和演替机理,总结此段话蕴含的四点营“境”智慧,包括“境”组成要素的丰富性,构建过程的演替性,经营过程中的人本性,还有文化作为营“境”之源。
摘要:草是古代建筑屋顶的起源材料之一。在解决屋面“固定”与“排水”两个首要的建造问题时,传统建筑草屋面因用草的材质差异,形成了不同的苫盖类型及草束的固定方式。本研究通过实地调研与工匠访谈,对传统建筑屋面常用草材料进行材质属性的分类,归纳出五种苫盖工艺,并总结了影响草屋面坡度的主要因素。
摘要:燕尾卡池子是明清彩画中常见的纹饰组合形式。其纹饰题材多样、变化丰富,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本文将现存的此类彩画做归纳、总结,从设置、纹饰、工艺、渊源等角度进行初步的研究。
摘要:1840 年鸦片战争后,伴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近代基督教第四次传入我国,并在全国城乡建造了大量的教堂,其影响力深度与广度远超前三次。一般认为,风格迥异的基督教堂与本土建筑之间似乎没有联系。本文则从传播学视角出发,通过对比分析中西教堂的营造本体和过程,发现中国近代基督教堂营造与西方基督教堂有着较大的差异性,但与本土建筑营造之间有一定的同一性——即地方性,并以武汉为例作论证。从传播学上看,殖民传播属于一种非对等跨文化传播方式,作为传播媒介(传教士)的角色先天缺陷,导致原本属于弱者的受者(本土工匠)却获得了一定的主动性,表现出地方性特征,而这种特征自始就客观存在,显示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适应性和包容性。
摘要:通过对多建于明清时期仍保存至今的徽州典型聚落和民居的实地调研和分析,结合相关古代文献,通过宅(建筑实体)与居(住居生活)、宅内环境与宅外环境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揭示出当地先民面对历史上严峻的人地关系矛盾,在保障农业生产和保护自然环境前提下节约集约用地,营建满意住居环境的经验与理念,并发掘他们对当今时代的借鉴与传承价值。
摘要:双茎忍冬卷草纹是源自古埃及莲花纹,经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演变发展,后随古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并再融合本土化的一种外来纹饰。双茎忍冬卷草纹是以两个对称式“S”型茎脉为主骨架结构,组成波形漩涡式构图的纹饰,其在故宫古建筑彩画、砖石雕刻、内外檐装修以及琉璃装饰中出现,且多以边角装饰形式出现。根据纹饰头部组成方式、颈部接触方式、尾部伸展方式以及忍冬叶片数量等特征的不同,可分为多种类型的表现形式,其与波形弧线相适应的流畅构成形式和动静结合的特殊装饰特点,是在故宫古建筑装饰中被大量应用的重要原因。
摘要:侗族工匠们在传统建筑营造活动中发展出了一套在无图样的情况下,获取、记录关键尺度信息,并指导施工的方法。它既满足无图样的木构建筑标准化建造要求,又解决了因木材自然属性带来的弹性尺寸问题。以穿斗式标准榀架营造逻辑、木材受力特征和加工、装配为基础,侗族鼓楼具备了完整的构件分类术语、空间定位方法以及字符标识系统,是逐一记录大木构件并确保装配的重要手段。
摘要:凹曲屋面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特征,学者们提出多种假说解释。以曲为美说导向汉民族趣味,易于沦为套套逻辑,加入屋顶厚重的局限条件又会被法国孟莎式屋顶推翻;排水说的史料证据是轮人造车盖——“上尊而宇卑,则吐水疾而霤远”,问题是车盖的断面为弓形,而不是凹曲屋面的人字形。理论解释是最速降线,问题是雨水与瓦片间的粘滞阻力不能忽略,单个雨滴滑落速度优势并不能累加到整个降雨过程,将雨水排离台基依靠回水作法而不是举折作法;采光说符合事实验证,但不是凹曲屋面的决定性因素;反向吸流说不是虹吸现象而是毛细现象,片状空间的反向吸流大大降低;风压说被事实推翻;下滑力不是凹曲屋面的主要原因;乐嘉藻先生最早提出挠度说,但缺乏科学的理论解释和严谨的事实验证。
摘要:新叶村位于浙江省建德市新安江大慈岩镇的古兰溪域内,占地约 15.4 平方公里,因村落背倚玉华山故又称玉华叶氏。叶氏始迁祖叶坤于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就定居于此,历经近 800 年的历史积淀,新叶村现保留有较完整的祠堂、庙宇、塔刹、民宅等多种明清时期建筑类型,种类繁多,精致古朴,被誉为“中国明清建筑露天博物馆”[1]。本文从挖掘新叶村的历史沿革发展出发,对村落的建造选址、规划布局及其格局进行解析,并就村落整体、宗族祠堂、住宅的入口“门”及“向”的位置、类型、特色和艺术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解读,充分展示新叶村村民宅居历史模式及文化内涵。
摘要:本文对以钓源村为例对赣中地区民居中的高位采光进行探究。通过对比分析江西省气候与吉安地区气候得出了赣中地区民居中高位采光存在的合理性;以欧阳定如宅和钓源村 79 号住宅为例介绍了天窗、天门、天眼这三种高位采光方式,并从建筑学的角度分析了它们对于室内环境的影响,从而科学地分析这三种高位采光的方式所带来的利弊。
摘要:渐水凹村位于河北省沙河市刘石岗乡,村落分布有大量清代及民国时期民居建筑,构成了极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村落。文章从地区、人文、村落结构、建筑营造四个方面由大到小对渐水凹村进行介绍,由此强调人们对此类村落的关注和保护。
摘要:崇陵工程是清代皇家工程的绝响,经历 6 年建设 1915 年竣工。作为帝陵,是级别最高的工程。时值社会动荡加之地质条件复杂,工程难度巨大。仰赖工程中恰当及时地使用了清末传入中国的新技术,工程的质效得以保障。从中可管窥清末技术引进对传统施工与管理的优化作用。
摘要:值此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成立 25 周年之际,特应约就传统建筑文化对当代建筑的影响谈一点个人看法,题目是:《继承弘扬中华传统建筑文化,关键在搞好传统建筑教育》。
摘要:8 月 12 日,由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建筑分会主办,甘肃省勘察设计协会承办,甘肃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兰州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协办的“2020 青年建筑师作品巡回展”启动仪式暨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建筑分会甘肃地域工作部及甘肃省勘协设计协会传统建筑工作委员会成立仪式于兰州市 A9 国际艺术交流中心隆重举行。
摘要:8 月 13 日上午,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建筑分会 2020 年课题研究汇报会议在兰州长城建国饭店召开。
摘要:2020 年6 月 19 日,由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建筑分会、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委专委会、重庆市勘察设计协会微更新分会指导,重庆市渝中区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管理委员会、重庆市渝中区南纪门街道、重庆康翔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重庆永宏智造文化旅游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 2020 年“匠筑山城——山城巷微更新”活动线下启动会在重庆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