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48):5-7转10.
摘要:本文以 琉璃瓦为例,详尽介绍了 瓦的全过程及关键技术。内容包括琉璃瓦的种类、 瓦所需的材料以及分中、号垄、找规矩、拴线、找囊、冲垄、 底瓦、扎当子、 盖瓦、捉节、夹垄以及如何正确使用工具等关键技术。
2020(148):8-10.
摘要:德胜门位于明清北京内城的北垣西侧,其箭楼是内城九门中保存至今的两个箭楼之一,在建筑形制与大木结构方面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与研究意义。本文结合清工部《工程做法·卷十六》重檐七檩歇山箭楼大木做法对德胜门箭楼的大木结构及特征进行详尽的介绍,力求能够进一步揭示明清时期的城市防御型建筑构造以及相关营造制度方面的特征。
2020(148):11-16转20.
摘要:营造技艺是建筑遗产得到科学保护与修缮的重要前提,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随着传统营建活动的日趋减少,依靠工匠“口传身授”的营造技艺也开始走向衰落,面临传承断代的威胁。本文选取高平市二层砖木混合结构的传统民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野调查、口述访谈的研究方法,对传统民居的营造流程、技艺要点等进行全面的记录与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炼传统工匠营造的民间智慧与创造力。
2020(148):17-20.
摘要:关于元尺长度早期学者指出与宋尺同,这一观点长期影响着学术界,而后来史学者通过元代文献堪比出的元尺长度长期被忽视得不到学术界的讨论和检验。以建筑开间尺度设计原理检验发现,元代文献堪比出的元尺长度也可以得到很好的验证,然后基于定量分析的角度采用数理统计的 T 检验法对通过五座元代建筑还原的尺长分析,得出“《元典章》官尺”长 39.5 厘米 / 尺作为五座元代建筑设计施工用尺有 95% 的能。另一方面,永乐宫无极门的开间面阔均能被“省部所降官尺”40.8 厘米 / 尺还原为整 10 尺的现象,反映了 40.8 厘米/ 尺从定性研究的角度上看也具有作为元代官方建筑设计建造用尺的可能。再结合重阳殿的当心间和次间以及北京元代住宅遗址的当心间均能被 39.5 厘米 / 尺或 40.8 厘米 / 尺还原为 10 尺看,这一尺长为认识、研究元代建筑设计尺度规律提供新的可能。
2020(148):21-24.
摘要:贯木拱廊桥现基本仅存于福建和浙江,在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都被认定为非常重要的古桥建筑和营造技艺。贯木拱廊桥廊屋的屋顶视觉显著,其屋脊又构成了主要轮廓线和天际线;因此,脊饰对于屋顶甚至整个贯木拱廊桥的形态都具有决定作用。本文对福建贯木拱廊桥廊屋的脊饰形态进行归纳分析,希望拓展这一特定地域和独特建筑类型的研究广度,并对中国传统建筑的脊饰与屋顶研究提供借鉴。
2020(148):25-30.
摘要:北京景山是北京内城的制高点,是北京中轴线上关键的组成部分。以往较关注于其特殊的空间位置和建筑功能,鲜有对景山几座大门的研究。通过 2016 年对景山东西两侧现存的山左里门和山右里门的测绘,本文归纳整理了两座建筑主体的屋身比、大木尺寸、梁枋高宽比,详细记录了斗栱、隔架科、角背等节点,并通过营造尺的分析和文献梳理,对山左里门和山右里门的营造年代进行了初步考证。得到这两座建筑在营造比例、建筑形制与细部节点等方面具有明代建筑的特征,亦不乏清代修缮痕迹的推论,判断其始建年代为明中后期。
2020(148):31-36.
摘要:甘青(甘肃、青海)地区自古就处在丝绸之路即中西文化交流要道上,不同宗教在此汇聚,多元民族相互共生。甘青建筑则是这一文化形态不断融合的重要载体,其传统建筑工艺至今仍在传承、发展并广泛的应用于建造活动中,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尤其是建筑工艺在各个民族、不同工种合作方式上的多元文化交叉型特征更是其它体系中所罕见的,其兼容并蓄的特征也正是源于传统建筑工匠对各种宗教信仰相互尊重的合作方式。
2020(148):37-40.
摘要:形成于清代的宝珠吉祥草彩画是官式建筑彩画类别之一,兼具满、蒙、藏民族文化艺术特色,仅装饰于清代皇宫城门与帝王陵墓建筑内。北京中轴线上的端门内檐彩画属于清代宝珠吉祥草存迹,独特的方心式布局,使其成为宝珠吉祥草彩画的一个特例。宝珠吉祥草元素的形成与角色转换,见证了中国古建装饰艺术多样化的创新历程。作者从端门内檐宝珠吉祥草彩画的结构布局、纹饰特征入手,将其与传统满、蒙宝珠吉祥草纹饰进行对比分析。于共性中寻找差异,梳理出宝珠吉祥草纹样演变脉络,剖析端门内檐彩画所蕴含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论证了端门内檐宝珠吉祥草彩画的独特性与唯一性。
2020(148):41-45转54.
摘要:堪舆学是综合天文学、地理学、星相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中国古代人居环境科学,皇家建筑、陵寝、园林的选址规划布局等无不需要提前征询堪舆师的意见,其理论传入民间,广泛应用于村庄、民居等的选址与建造,并逐渐演变形成民间的一种习俗文化。苏州拙政园是私家园林造园艺术的典范,经历代有官员、商贾身份的主人设计与修建,形成今日之典雅形态。本文运用堪舆中的形法派和理法派理论对拙政园的格局进行分析,以探求拙政园中堪舆理论的应用情况。
2020(148):46-50.
摘要:本文通过对海南遗存的“约亭”进行调查,从文化地理视角分析约亭的建筑形态特征和演变线索。以此为基础,研究约亭与亭的渊源关系,认为海南约亭是由具有军事防卫功能的亭建筑转变为行政管理性亭建筑,并经过明代乡约制度催生在清代出现的产物,是功能性亭建筑在当代的存在形式。海南遗存的几座约亭是研究、追溯乡约历史的直接物质载体,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
2020(148):51-56.
摘要:居延地区保存有大量的汉代边防设施和记述军事等内容的汉简,基于居延地区边防体系的考古、汉简、文献等方面的科研工作已非常深入,本文在以往在军事、民族、经济、政治等历史社会人文方面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从历史地理空间的规划视角对汉代设置居延都尉府的初衷和建制进行解析,以揭示汉代居延都尉府边防体系的空间布局以及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关系。
2020(148):57-61.
摘要:中国传统景观的重要价值之一体现在景观时、空的环境价值与景观意境的精神价值的内在相关性。本文试图通过图示语言对中国传统景观意境时空特质进行阐释,揭示景观意境的存在。景观意境显示的是共时性的时间特征和场域性的空间特征。景观意境是对景观时间的消弭和对景观空间的消融之后,景观时、空“迹化”的结果。最后,本文利用图示分析进一步呈现景观意境的精神价值与自然山水的关联意义。
2020(148):62-67.
摘要:本文从历史以及建筑结构的角度,探讨了以呼和浩特大召为首的土默特地区藏传佛教寺庙措钦大殿的结构特点及形成的原因。通过对建筑结构、空间使用关系和构造细节与做法的深入分析,得出大召措钦大殿的经堂与佛殿不是传统认为的同一时间建造的汉藏混合结构建筑。其经堂实为后期增建,且经堂和佛殿其实均非藏式结构建筑,而是具有藏式装饰的汉式结构建筑,其结构还不同于明朝北方流行的典型官式抬梁式建筑,而是类似于“槽”的回字形柱网加抬梁结构的梁架。同时本文总结了民族融合地区的藏传佛教建筑的研究方法,提出了三种新方向,为边疆建筑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2020(148):68-72.
摘要:本文在对土默特地区藏传佛教寺院营建历史及发展脉络加以梳理的基础上,就该地区藏传佛教寺院的地区分布特征、选址特点做了初步探讨,并与青藏地区同类寺院做对比研究,对整个蒙古地区藏传佛教寺院建筑及景观的后续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2020(148):73-77转83.
摘要:东关正街历史文化街区是汉中市目前现存规模最大,传统风貌保留最为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本文首先通过历史文献阅读和现状调研,分析了东关历史文化街区的街巷道路变化,其次从图底关系、空间界面、空间尺度、空间节点等四方面剖析了街巷空间形态特征,最后对东关正街历史文化街区“两街六巷”鱼骨状街巷空间的保护提出若干建议。
2020(148):78-83.
摘要:中国古代城市拥有与西方城市不同的空间营造逻辑和规划设计方法,尤其是结合山水元素的人居环境营建理念及方法,曾指导人们创造了大量“天人合一”的中国式城市空间。本文以清涧古城历史人居环境营建为例,在古城历史城池图复原的基础上,借助 Arcgis 地理信息系统对其自然山水中地表和河流灾害进行模拟分析,探寻城市营建择地经验,并利用空间句法分析城市历年空间结构的演化发展,总结其空间结构构架经验。与此同时,运用 Arcgis 视域分析方法对城市建筑群体肌理以及重点建筑视线关系进行剖析,以提取城市建筑布局经验。希冀通过科学定量的分析方法发掘转译中国古代城市人居环境营建智慧,以启发当代于山水之间实现人居和谐的城市规划建设实践。
2020(148):84-86.
摘要:真实性是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中的重要概念,目前国内对真实性的判断和解读还存在一定争议。本文试从判断逻辑、价值视角、本土语境三方面,对建筑遗产的真实性进行分析解读,以期为真实性在建筑遗产保护中的应用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2020(148):87-91转97.
摘要:本文从第十届武汉园博园的片区主题“园林与人文艺术”出发,设计以“忧乐文化”为立意主题的岳阳园。“巧于因借”,绘邻园亭子入景墙;“嘉则收之”,纳远山翠黛入屏中,使“忧乐文化”和“地域文化”巧妙的结合于一体。并结合外部空间环境、以雨水花园为载体,营造以“忧乐文化”为主题、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园林意境。本文采用提炼承载“忧乐文化”的景观元素;进行烘托“忧乐文化”的景观布局;融入 “渗、滞、蓄、净、利、排”的低影响开发理念等多种手法,以多功能调蓄水体为中心展开设计,通过平面设计与竖向变化有机结合,营造层次丰富的园林景观空间。
2020(148):92-95.
摘要:本文以贵州安顺市本寨屯堡聚落及建筑单体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调研及测绘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图底关系理论,分析了本寨屯堡聚落的平立面和建筑单元平立面的图底关系与视觉特征以及视觉特征的生成机制。探讨了图底关系对屯堡聚落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因素,为屯堡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