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47):3-4.
摘要: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华民族的先人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认知的指引下,在顺应自然、师法自然、巧妙利用自然为人类谋福祉的不懈努力中创造出的充满东方智慧和创造力的特殊建筑,有优于世界其他体系建筑的先进性。本文从建筑选址、材料选择、营建理念、构造方式、资源节约、抗震减灾等方面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先进性,澄清了某些人对中国传统建筑的错误认知。
2020(147):6-9转13.
摘要:根据清代文献中的记载,传统建筑下檐出占上檐出的 0.75或者 0.8,本文从文献中的这一规定出发,分析和整理了现存唐代遗构和深受唐代技术影响的日本 8-12 世纪末的遗构,发现早期实例中这一比值约在 0.7-1.0 之间。最后在实物研究的基础上文章又分析了佛光寺东大殿的檐部现状,初步认为该殿创建当初是不设飞子的檐部做法。
2020(147):10-13.
摘要:灰塑是广府地区特有的一种传统建筑营造与装饰技艺。灰塑适合广府地区的气候特点,又因其制作成本较低,普遍使用在广府民居、祠堂,作为装饰,表达着人们对福寿安康、儿孙满堂等美好的盼望,同时起到一定保护建筑的作用。灰塑的制作工艺是广府地区长久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不仅造型精美、题材广泛,还结合彩绘,为广府传统建筑增添了艳丽夺目而活泼的色彩,是岭南建筑技术与艺术结合的产物。
2020(147):14-19.
摘要:本文讨论了江南元代木构延福寺大殿构架形制中的两处重点问题,从现状重檐与歇山转角做法的存疑入手,提出虽然当今大殿为重檐厦一架形式,但早期原形制应为单檐并保留厦两架做法的推断,阐明了推断的依据,并分析了造成现状形式的成因,总结了延福寺大殿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即大殿作为早期至明代寺庙建筑过渡的重要节点,其形制充分反映了这一时期建构思维的转变,并仍延续和保留部分早期做法特征。
2020(147):20-22转下期.
摘要:本文从历史以及建筑结构的角度,探讨了以呼和浩特大召为首的土默特地区藏传佛教寺庙措钦大殿的结构特点及形成的原因。通过对建筑结构、空间使用关系和构造细节与做法的深入分析,得出大召措钦大殿的经堂与佛殿不是传统认为的同一时间建造的汉藏混合结构建筑。其经堂实为后期增建,且经堂和佛殿其实均非藏式结构建筑,而是具有藏式装饰的汉式结构建筑,其结构还不同于明朝北方流行的典型官式抬梁式建筑,而是类似于“槽”的回字形柱网加抬梁结构的梁架。同时本文总结了民族融合地区的藏传佛教建筑的研究方法,提出了三种新方向,为边疆建筑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2020(147):23-25转下期.
摘要:本文以琉璃瓦为例,详尽介绍了 瓦的全过程及关键技术。内容包括琉璃瓦的种类、 瓦所需的材料以及分中、号垄、找规矩、拴线、找囊、冲垄、 底瓦、扎当子、 盖瓦、捉节、夹垄以及如何正确使用工具等关键技术。
2020(147):26-30转35.
摘要:介于已认定传统村落和普通村落之间,尚存有众多拥有一定传统资源的村落,它们构成乡村历史文化环境的基底,因忽视而面临更严重的生存威胁。而评价是保护的基础[1],尤以历史价值为核心,但现行传统村落认定标准缺乏地域类型的考虑 [2],对完整性的聚焦力度也较为不足。因此,基于泰州乡村地区历史遗存现状,对国家现行评价体系进行地域化调整:突出地域特征完整度作为历史价值评价标准;分离特征类型评价与完整性评价;选取关键事件作为特征描述锚点。研究认为,对发达地区“传统村落”的理解应泛化,而正视和甄别中间地带将有利于传统文化根基的保护。
2020(147):31-35.
摘要:内乡文庙始建于元大德 8 年,其主体建筑大成殿保留有较多宋元时期建筑构造特征,是研究早期建筑遗存的重要参考,同时其建筑梁架上保留有中原地区风格的建筑彩画,也是研究地方风土彩画独特性的重要资料。本文试图结合近期运用 3 维点云扫描技术对其进行的扫描成果和对室内彩画的现场调研进行梳理分析,试探讨南阳市内乡文庙主殿大成殿的建筑及其内部装饰所具有的文化遗产价值。
2020(147):36-41.
摘要:凤阙,因阙顶上立有凤凰图案而得名,且往往双阙对立。汉墓中的凤阙图案,多为重檐,且二阙相连,形成阙门,有天门之寓意,预示着死者跨过天门进入天界。此外,凤阙还可立在皇城门外,在汉代与城门分离。魏晋以后阙与城门逐渐连在一起,并且凤凰造型开始移至城楼之上,出现了凤楼之称。唐代开始,又诞生了五凤楼,成为皇家之象征。从根源上看,中国古代皇城门阙,应是模拟天上东方角二星,是“象天设都”营造思想的表现。
2020(147):42-45.
摘要:众所周知,古城襄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但它在全国132个国家级历史名城中,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特色与价值,不仅充满着许多传奇的故事,而且保存至今的古城墙及护城河体系,也独具魅力。这里既是汉代光武帝刘秀出世立身,据此发迹建立东汉,中兴汉室的龙兴之地,又是号称“三代下第一人”的蜀相诸葛亮卧龙出山,以著名的《隆中对》开启三国文化的肇始地。不仅如此,尤令人惊叹的是,襄阳古城自古以来就是一处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华中军事战略要塞和商贸交通要冲,还是一座雄姿壮丽,风光秀雅,被唐代诗人王维誉为“襄阳好风日”的山水城市。要把这座古城真正保护好,关键是要研究清楚它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特色与价值。这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所在。
2020(147):46-48.
摘要:中国传统园林注重植物香景营造,而圆明园盛期的植物香景营造堪称典范。以文献研究为基础,首先对圆明园盛期的香景植物种类进行梳理,并结合景点景名,对主要香景植物的应用方式进行总结;其次依据乾隆御制诗,就香景植物的香味特征描写进行归纳与解析;最后探讨植物香景意境的生成过程,从闻香感觉、闻香感想、闻香感悟三个层面,就圆明园四十景中的典型香景意境进行探究,以期对现代植物香景营造提供借鉴。
2020(147):49-53.
摘要:翼角起翘和大木举折共同构成了古建筑屋面优美的凹曲弧线,我国古建筑翼角形态多样、辨识度高,具有重要的力学功能及美学价值。本文基于更好地提升当今仿古建筑类项目品质、为其提供理论参考,通过研究文献史料与案例,运用图表法对我国翼角起翘的起源与发展进行了系统梳理,得出角翘于秦汉萌芽、唐代兴盛、宋代活用、明清稳定化的整体脉络;分析总结了我国古建筑翼角起翘的南高、北低的地域性特色、制式及成因;以期在当今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更好地传承古建筑的翼角营造智慧。
2020(147):54-58转65.
摘要:坐隐园是明万历年间汪廷讷在其家乡徽州休宁修建的一处私家宅园,现已湮没。但以坐隐园为主要描绘内容的《环翠堂园景图》有幸保存至今,从中可见坐隐园规模之宏大,内容之丰富,园林景致不逊于其他江南名园佳构。本文基于《环翠堂园景图》以及相关文献史料,图文结合,相互佐证,对明代晚期坐隐园的园林布局等进行考析,以期重现其历史园景。
2020(147):59-65.
摘要:许家桥明代将军府是湖南省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将军府。将军府保留了始建于明代的整体格局,群体建筑空间组合变化丰富,“重门”、“重厅”、“并列轴线”的形制独具特色,其中“公厅屋门楼”、“二进厅”、“许氏宗祠中厅”的木构架形制表现了明代建筑特征;将军府后经历代修缮,其本体记录了不同时代的建筑历史特征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建筑学研究价值。本文通过对将军府宅基选址、建筑平面形制以及大木作构件进行研究分析,为探索湖南地区明代建筑的特征、演变与断代研究提供参考,同时为将军府的活化保护提供建设性策略以及意见。
2020(147):69-69转72.
摘要:北方洼淀地区传统民居建筑具有突出的建筑雨洪适应性特征。本文以白洋淀传统民居建筑为例,对其选址与规模特征、平面布局、立面类型、建筑结构及其细部展开研究,探索了传统民居建筑的生态智慧,丰富了建筑气候适应性研究的研究维度。在设立雄安新区的背景下,对白洋淀建筑气候适应性展开研究,可以对白洋淀建筑遗产保护和新区建筑营造提供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2020(147):70-74.
摘要:本文以修复残损的须弥座为例,详细介绍了故宫石构件的病害机理及修复方法。体现了文物修复的“最小干预”原则。
2020(147):75-79转88.
摘要:本文以希腊最大的历史园林“雅典国家花园”为研究对象,从历史沿革、选址布局、景观组织、造园特色、发展与管理保护等方面进行研究;通过史料考证和现场调研,阐述希腊文化遗产保护的举措,为中国历史园林保护提供启示。
2020(147):80-83.
摘要:遗址景观作为人们探究历史的物质载体,是遗址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不同时期遗址景观规划的不同特点,可以将遗址景观规划的发展历程分为以遗址本体保护为主、开始重视遗址环境、突出人文影响因素三个阶段,在梳理遗址景观规划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遗址景观有分类保护法、分区规划法、景观叙事法等主要规划方法以及保护形式多元化、实践先于理论、价值观发生转变的遗址景观规划现状特点,最后总结了这些规划方法的特点及发展的趋势。
2020(147):84-88.
摘要:传统村落作为传统农业文明和农村文化载体的典型代表,面临着如何平衡其保护与发展的问题。对传统村落进行价值评价,寻找其核心价值所在,可以为针对性地探索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路径奠定基础。但是当前并无通用的传统村落评价标准,因此文章以义乌市传统村落为重点研究对象,在综合分析地域性特征的前提下,突出特色评价因子,加强了逻辑合理性的论证,以期构建较为完善的传统村落价值标准,为义乌市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2020(147):95-95.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