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45):3-3.
摘要:
2019(145):5-9.
摘要:随园是清代金陵的著名园林,本文从园主——袁枚出发,着眼于随园的相地,对相关的园记、园诗、图画等进行解读,同时参考其他相关文献和古地图,并结合园址周边环境的古今对比,着重分析了袁枚“好书,好游,好友,好葺屋,好花竹泉石”的人物个性,研究了袁枚“性灵”说中的园林美学思想,包括:1)随顺自然、随中有借;2)不囿传统、随性创新;3)宜居宜游、宜物宜性。以及受其影响下的随园的选址和布局,总结了随园的相地选址、空间布局特征:1)因地制宜,随形就势;2)因水之宜,随曲合方;3)可居可游,随性栖居。
2019(145):10-12.
摘要:云县受大理地区以及北方建筑文化的影响,其传统民居既有北方建筑的特征,同时也具有本地建筑的特点,本文在大量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云县传统民居的木构架承重结构、墙体围护结构、屋顶遮盖结构三个方面,对当地传统民居的建筑技术进行初步分析,并探讨蕴藏在建筑技术中的文化内涵,对于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2019(145):13-16.
摘要:以唐渤海国三座都城的排水系统为研究对象,结合近年相关考古工作进展,剖析三座都城排水系统的规划布局和部分排水措施的构造方式,说明其排水系统因袭唐长安排水理念的同时还保持本土特质的营造特点,揭示渤海国作为唐代边疆地区和中国传统营造文化边缘区,其都城排水系统营建中体现的地理环境响应性和寒地气候响应性响应性。
2019(145):17-18.
摘要:本文从环境教人建筑的角度,分析传统瓦屋面渗水原因。
2019(145):19-22.
摘要:以千岛湖安麓酒店为研究对象,鉴于酒店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选取酒店入口区、酒店大堂、餐厅泳池区、客房区几个区域进行实测,从传统美学角度对其的意境、构筑、文化内涵以及植物配置等要素进行分析。总结传统园林美学在度假酒店中的应用形式以及新中式度假酒店的景观设计要点。
2019(145):23-28.
摘要:山西古代私家园林多利用地产石材,因材堆叠成质朴刚劲的假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虽然目前很多实例或已坍塌,或已拆除,但其掇山艺术仍是古代工匠的智慧结晶,是中国古代造园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相关文献、图像和遗址资料,在史料考证的基础上,分析了山西古代私家园林中的土石类型与假山形态,并对其中较为特殊的营造手法进行总结,可对遗存假山的维护、修复,以及现代地域景观创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2019(145):29-34.
摘要:四川名人纪念园林是四川古典园林艺术的典型代表。祠宇建筑作为名人纪念园林中祭祀纪念功能的主要载体,其景观营造蕴含着前人的精巧意匠。通过选取具体园林实例,对四川名人纪念园林中的祠宇建筑进行分类,研究祠宇建筑的立基选址以及园林布局,归纳四川名人纪念园林祠宇建筑景观营造特点,在于单体祠宇建筑布局因地制宜,园林要素丰富集中;祠宇建筑群对称严整,景观既烘托纪念氛围,又营造园林意趣,形成微妙平衡。
2019(145):35-39.
摘要:地方官学建筑作为儒家思想主导的地方教育文化中心,其选址对古代城市空间布局起到关键作用,而建筑群之格局亦是政治、经济乃至思想文化的产物。本文从城市选址和建筑格局入手,对岭南地区典型县学建筑的选址原因、选址类型、建筑历史演变进行分析,寻求明清时期岭南地区地方官学建筑之格局类型。
2019(145):40-44.
摘要:文章通过对邯郸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五个传统村落中火炕的田野调查和数据分析,从火炕的空间形态、空间类型、空间功能需求、空间尺度等四个方面探索并总结了以邯郸地区为代表的冀南传统民居中火炕的空间特色。
2019(145):45-50.
摘要:鲁中山区位于山东省中部,是我国北方景色最为秀美的山群之一。长期以来,人们在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影响下,创造了极具北方山区特色的乡土建筑群。通过对鲁中山地村落进行田野调查、测绘、民访,发现石砌民居存在地域性差异,依形态类型可分为硬山石头房、平顶石头房、囤顶土石房,且民居形态与村落选址、建筑材料、内部结构息息相关。文章发掘鲁中山地村落石砌民居形态与结构特征的形成缘由,可为石砌民居的保护和改造提供借鉴。
2019(145):51-54转50.
摘要:挂桥是日本传统舞台最显著的特征,其产生与演化都受到传统演艺文化的深刻影响。本文通过对日本传统舞台中挂桥的产生与发展过程的研究,以挂桥的演化发展来说明日本传统观演空间原型的演化历程,最终提出观演行为方式和使用方式的改变是挂桥演化的主要原因,而“左方为尊”思想对日本“右架舞台”的产生亦具有深远的影响。该研究不仅对于挖掘东方的戏场遗失原型、传承戏剧舞台文化具有重要作用,更可以为当代东方剧场的本土化、专业化设计提供历史依据与借鉴范式。
2019(145):55-58转18.
摘要:彩画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本文就我国传统建筑彩画的研究发展现状,结合数据与图表的相关统计方法,阐述了彩画研究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分布,在此基础上重点叙述了彩画研究的相关具体内容,指出了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我国传统建筑彩画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建议。目的在于引起读者对于中国传统建筑彩画的重视,为国内彩画研究的发展做出贡献。
2019(145):59-62.
摘要:本文在全面梳理、比对与分析清宫档案、地方志、民间诗文等所涉相关图文史料的基础上,从西湖行宫的营建背景出发,依时间线,全面廓清西湖行宫从康熙朝始建,直至清末解体消亡的 200 年跨度范围内的历史和空间格局演变;并基于历史背景,探究其演变背后的原因和所造成的社会影响;验证了西湖行宫作为清政府稳固和发展江南地区政权统治的媒介,同时代背景的密切关系:既体现了清王朝由百废待兴发展进入盛世,又转瞬而衰的全过程,也见证了西湖景观因皇家推崇而再度振兴的重要史实;既是时代变迁的原因,也是时代变革的结果。
2019(145):63-66.
摘要:麒麟是古代传说中的瑞兽,其形象的发展展现了不同时期人类的信仰与文化,从“四灵之首”的神圣,再到“麒麟送子”的逐渐的世俗化,融入到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独特的麒麟文化。麒为雄性,麟为雌性,麒麟雌雄辨识也是麒麟文化的重要部分。
2019(145):67-70.
摘要:长沙天心公园是湖南首个城市公园,也是中国近代早期儿童公园的诞生地之一。在长沙近现代城市发展脉络中,它经历了“初创”、“扩充”、“转型”、“停滞”、“重生”等历史阶段,其变迁深受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审美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其特性——历史园林的遗产价值最终得以突显。天心公园的历史变迁是长沙城市发展的一个注脚,而长沙的城市发展又是近现代中国城市发展的缩影。梳理这一变迁过程让我们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审视我们的城市建设实践:我们坚持了什么而又丢失了什么。钩沉这段历史,突显了历史园林的价值特性所在,其建设、维护不能囿固于“就事论事”,推而广之,当今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过程中更需要系统性的思维。
2019(145):71-74.
摘要: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八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对浙江各个县市村落“八景”资料进行归纳整理,以浙江村落八景文化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浙江省村落独特的地理与人文特征,将涉及浙江村落的八景文化根据性质、组成元素、景观特点三方面进行分类研究,对村落八景文化成因与价值进行分析,研究对美丽乡村建设及浙江省村落可持续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2019(145):75-80.
摘要:古桥因其有别于一般古建筑的建构方法和使用功能,一直是建筑遗产中比较特殊的类型。随着城市化进程以及地理和社会条件变化,有些古桥所获的关注相对不足并面临着被拆除的危险。本文从上海地区现存古桥的历史发展脉络入手,对其古桥数量、分布和保存现状进行了归纳整理,进而对其历史文化、类型结构、装饰艺术等特征进行研究,为上海古桥和传统水乡风貌的保护奠定基础。
2019(145):81-84转80.
摘要:贯木拱廊桥在构成要素上,既有一定原则性的基本构成元素,又有一些独特的差异性元素。解析贯木拱廊桥建筑形态中实体元素的基本情况,可以从形态构成的角度对其统一中的多样性形态进行系统阐释,进而从理论上探求其建筑形态构成的特点和规律。
2019(145):85-88.
摘要:随着环境提升在各个城市展开,环境中的建筑色彩问题成为治理城市“花脸”的关键问题。借助孟塞尔颜色体系对值年旗衙门建筑色彩进行色相、明度、彩度三个方向的量化分析。对比南锣鼓巷街区整体色彩映像及上位规划、导则,分析街道、街区中色彩乱象成因。立足于建筑所在环境的的历史,建筑与街区色彩关系,探讨在色彩管控上如何用整体的眼光统筹人文内涵、用科学的手段对传统建筑立面形态色彩进行精细化保护。
2019(145):89-91.
摘要:国内外历史建筑遗产的“活化”风生水起。韩国钧故居原本是东中西三路建筑群,遗留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建国后的1988 年,其中路经维修后作为海安县博物馆,东路被十数户居民占用,西路不存。2011 年,海安县人民政府,决定将东路收归博物馆、修缮后利用。依据东、中两路建筑,将其分为旅游接待、博物馆常设展览与临时展示、办公场所等三区,作为海安县城历史风貌环境的重要节点,修缮后成为一处人气颇高的历史文化展示场所与旅游景点。
2019(145):92-94.
摘要:岭南传统建筑开放包容,立足本地文化、兼容中原传统、融合西方特色,其建筑装饰技艺也丰富多彩。但由于传统技艺传承体系不完善,传承人才缺乏,参与单位不足,现有建筑装饰技艺多少面临着失传或失真的危险境地,因此,建立一套完善、高效、规模化的建筑装饰技艺传承体系迫在眉睫。广东建院立足建设行业,主动承担起岭南传统建筑装饰技艺传承的重任,建立了基于高职院校教学体系,依托真实工程项目“研、学、产”互相促进的技艺传承体系,实现了对传统技艺的发掘、传承、市场一体化的有效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