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42):3-3.
摘要:
2019(142):4-4.
摘要:
2019(142):5-8.
摘要:四川地区传统建筑在翼角处理上有别于北方清代官式建筑以及江南地区传统建筑,具有自己独特的处理方式和营造风格,还特别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构件——虾须。本文通过对四川地区地域 环境和地域文化的分析,探究四川地区特色建筑构件与营造技术的源 起、应用和内涵。
2019(142):9-14转24.
摘要:根据现存唐代遗构、栄辽建筑实例及对比明清建筑风格分析 归纳仿唐重檐虎殿顶建筑的设计要点。以宁波一寺院设计为案例,从 建筑群规划布局形式到单体平面、立面,大木结构选型设计进行推敲, 未对装饰、小木等细节部分进行讨论。希望从历史建筑分析及前人、 学者的经验理论中汲取知识,整理出符合唐风的纯木构重檐虎殿顶建 筑的设计。
2019(142):15-18.
摘要:民族建筑承载着不同地域人民的聪明才智,是建筑领域的瑰宝。对民族建筑文化及设计手法的研究不仅能够为中华建筑的传承与创新奠定基础,也是提高民族自信的力量源泉之一。本文以广西侗族传统风雨桥为研究对象,从其主要基本建筑形制出发,在梳理其历史 背景的基础上分析了广西侗族地区传统风雨桥的建筑特征,揭示了其主要的形制和分类特点,以期能为传承侗族民族形式建筑及文化精神提供理论参考。
2019(142):19-24.
摘要:随园位于南京市清凉山余脉,清代袁枚辞官隐居,于旧园基 础之上利用山水之利建造而成,在太平天国攻占南京之时尽毁。基于对随园进行复原研究所得成果,结合史料文献,从明旨立意、相地选址、造景布局等方面对随园造园理法的相关内容进行研究与分析,探讨其造园艺术特色,以丰富清中期江南私家园林造园史的认知与发展。
2019(142):25-31.
摘要:通过分析岭南士人的群体性格探索明清岭南士人园林的理景 艺术特征。从设计营造层面对岭南传统士人宅园的布局、掇山、置石、 理水、借景、装饰等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出岭南士人园林"空间融透、 庭庭印和”、"掇山置石、余情丘壑”、"规则水形、内隐自然”、 "园景因借、情景合一”和"纳福世俗,中西合璧”的理景艺术特征。
2019(142):32-36.
摘要:铺地是园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具有使用功能,同时蕴 含着无尽的魅力与文化,建造者通过不同的铺地形式来表达寓意、烘托主题、营造氛围。通过对跑突泉公园内的园林铺地进行分析,总结铺地文化形成的原因,归纳出跑突泉公园铺地形式、用材,从而进一 步了解跑突泉公园内铺地背后的文化内涵。
2019(142):37-42.
摘要: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是迄今发现的我国历史上营造最早的史前古城。考古发现,城头山古城存在原始宗教崇拜和祭祀场所。本文在前人考古发掘的基础上,从园林视角系统地梳理出城头山古城内与祭祀活动相关的遗址和遗迹,并推测城头山古城存在祭祀园林萌芽。 城头山古城祭祀园林萌芽主要体现在坛庙园林、祠庙园林、陵园三种 类型上,并分析了其园林特征,为我国史前园林研究提供新的考古史料与视角。
2019(142):43-45.
摘要:奇而不怪,肆而不离,趣而不俗。园林之外,棟桶之下,连屋草架,重椽复水,花篮减柱,泼水山雾,木作匠艺,三分生奇。江南园林建筑常以亭台点缀的姿态呈现于园林,其木作体系较之官式建筑又显得内敛含蓄,其营造匠艺背后所蕴藏着的匠心其实有着更深意图一关照人视的景观意趣。文章通过四种典型的木作构造特征来 说明人视景观如何影响营造。
2019(142):46-51.
摘要:空间结构与社会结构是传统村落重要的组成要素。在乡村社群自组织建造的村落中,两者往往相互联系、共同丰富了传统村落的内涵。本文以山西省阳泉市桃叶坡村为例,将数据挖掘等定量分析方法与定性分析方法相结合,对其中空间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关系进行了 阐释,包括居住建筑与人际距离的关系、公共建筑与社会功能的关系 等等,使村落社会结构得到"可视化"的显现,也加深了对村落物质空间的意义阐释。
2019(142):52-56.
摘要:四川省甘孜州扎坝地区的碉房建筑因其位于大山峡谷,交通不便而鲜为人知,充满了神秘的色彩。近年来众多人文学者开始研究扎坝独特的人文历史、奇特的走婚风俗,扎坝逐步为世人所关注。本文旨在通过第一手测绘资料研究扎坝碉房民居建筑的总体布局、形态特征以及空间特征、构造手法以及建筑细部,全面对扎坝民居加以介绍,并与其它地区的类似藏族碉房民居建筑进行对比,明确其地域特征,为未来研究甘孜藏族民居的发展与变迁打下基础。
2019(142):57-62.
摘要:植物纹是我国古代建筑装饰的主要图案之一,人们常采用比德、象形、谐音等手法,将美好的希望通过植物纹饰反映在建筑装饰上。广州陈家祠建筑装饰植物纹文化内涵丰富、表现手法独特、种类和形式多样,几乎涵盖了岭南传统建筑装饰中所有植物纹类型,本文对其构成形式、文化内涵以及表现特征进行了研究,旨在为岭南传统建筑和岭南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
2019(142):63-66.
摘要:醇亲王府是位于什刹海后海北沿一处保留较完整的清代王府。府邸和花园内保留有不同类型的彩画,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本文将对彩画现状进行介绍,并结合清代王府建造规制和彩画绘制形式对新旧彩画进行比对及浅析。
2019(142):67-72.
摘要:古代村落规划与城市规划有着明显的区别,有其自身的发展轨迹和独特规划思想。以山西古村落中遗留的明清碑刻资料为线索, 通过碑刻资料,力求解读梳理古代村落规划的影响因素、规划内容以及实施路径,并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村落规划中对于风水的重视与应 用实践。
2019(142):73-76.
摘要:论文从封禅的"封天”和"禅地”两个步骤入手,分析研究 了秦汉帝王使用的祭坛。推断了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登封台的具体方位,明确了秦始皇立无字碑为祭祀用石阙;推测了汉武帝登封台形制;提出汉光武帝封天路线与现今泰山登顶路线相近。根据《礼记》 描述,推测了汉武帝禅地方丘形制并分析了其色彩与"五德始终说" 的联系。借用风景园林设计理法,从立意、相地、布局、理微分析了封禅祭坛的考量因素,提出封禅构建了泰山景观游历骨架,也反映出了帝王的治国水平。
2019(142):77-82.
摘要:兆麟公园位于哈尔滨市,是沙俄于1906年租借时期修建的首座城市公园。此后,中国、日本的相继接管推动了不同民族文化的注入,促使其在良好的基址选择上,蕴涵多元的造园艺术,引用先进的技术方法,吸收现代的文娱理念,充斥丰富的活动使用。其不仅是哈尔滨城市公园近代化的缩影,亦是我国东北地区园林演进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9(142):83-90.
摘要:本文对保存在太原晋祠博物馆的一座栄代楼阁式建筑的小样 进行了详细的断代分析和鉴定,并针对其残损情况,参照现存同时期宋代建筑的法式特征和构造特点,提出了小样的修复方案。通过断代分析,确认了 "扎小样”这一重要的营造技术手段至退在宋代就已经成功应用。对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的研究和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2019(142):91-96.
摘要:孙统义先生是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州民居传统营造 工艺”传承人,他德高望众,德艺双馨,不忘初心,立足坚守,依法 修复文物,既注重学习行业创新的文物保护修复思想,又能在实际工 作中保护创新和传承应用。多年来他身体力行,活跃在古建筑保护和 传承工作的第一线,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传统工艺坚定的守护 者和传承者,是传统营造行业的能工名匠,也是传统建筑修复领域的 创新者和传统建筑生态、环保、节能设计的倡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