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41):3-4.
摘要:
2019(141):5-5.
摘要:
2019(141):6-12.
摘要:四川民居,是南方穿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研究成果多集中于建筑实物而较少涉及营造技艺。调查、记录、总结传统建筑工艺,结合构架形制、节点构造、工匠区系、地理方言区划廓清四川传统建筑及工艺内部的区域分野,对于建筑文化研究和当代遗产保护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四川汉族地区传统建筑工艺调查的第一篇文章,本文着眼于工匠对弯材的处理。通过弯料画墨、制作过程揭示穿斗民居的用料特点、结构原理;阐述榫卯原理及讨签—上签这一关键制作步骤,洞悉其背后的原理、设计思维与意识。
2019(141):13-17.
摘要:城墙在中国古建筑中享有很重要的位置,对此已有很多研究和探讨,而对城墙倒极砖方面的论述却极少。本文从施工角度出发,以城墙干摆倒极砖为例,将相关知识做了一点梳理,以供城墙修建时以与参考。
2019(141):18-20.
摘要:茅草屋面房屋,是以天然茅草类为屋面材料的房屋,我国自有记载起,天然茅草房屋就得以广泛的应用。随着现代建筑工艺的不断发展,茅草屋面的材质及铺装工艺也在不断更新,高分子仿真茅草采用现代高分子材料加工而成,采用这种新型材料既可以达到蓬松飘逸的观感效果,同时又避免了采用天然茅草屋面容易失火、虫蚀、易腐及易被风吹雨淋破坏等缺陷。
2019(141):21-26.
摘要:万安桥是我国古代多跨贯木拱廊桥中的最杰出代表和现存最长的贯木拱廊桥,自下而上由台基与桥墩、贯木拱桥体、木结构廊屋三个典型部分相互独立又紧密连接而成。其中,桥体拱架系统中的水平向横木――垫苗木和牛头处于干湿交替部位、用材较小、开卯口较多而严重糟朽甚至脱榫,致使桥体和廊屋整体变形。经过反复调研、论证,根据其建筑构造特性,万安桥在修缮中被采用了整体顶升修缮方法予以更换糟朽水平向横木构件,施工过程安全、高效、节约、优质,用后评估良好。它是贯木拱廊桥修缮历史上的首次使用此方法并追踪反馈得到好评的案例,无疑可以起到借鉴作用。
2019(141):27-31.
摘要:中国古代王朝一贯重视对历代帝王陵墓的保护,作为集大成者的清朝,其保护理念及方法对于今日仍有借鉴意义。本文借助政书、律令、档案等资料,阐述了清朝对帝王陵墓的差异性保护,梳理了保护制度及措施,分析了机构人员及协作方式,并对比古今陵墓保护工作,指出:陵墓保护需要实践积累,不可盲目抛弃古代智慧;应增加陵墓保护中精神层面的引导;应强化国务院在文物保护中的上层协调作用;陵墓保护的最终目的应在于维护国家稳定,提升历史认同感及文化自信力。
2019(141):32-35转56.
摘要:基于“荫余堂”迁建美国、成龙海外捐赠徽派古建筑等典型案件,对相关案例所涉法律问题予以剖析并系统梳理我国古建筑保护中的法规疏漏及实践盲点,通过比较、借鉴域外古建筑保护与开发相关制度化举措,进一步明确保护主体及职责、保护范围与开发限度,倡导遗产保护与城镇化建设协调发展,促进遗产保护公众参与机制。
2019(141):36-40.
摘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法》,“不可移动文物已经全部毁坏的,应当实施遗址保护,不得在原址重建”。然而,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历史城镇和已经消失的建筑复建仍屡见不鲜;在近期世界遗产大会上,以尼泊尔加德满都谷地地震破坏、叙利亚阿勒颇古城在战争中破坏等为代表的世界遗产地的灾后、战后重建成为历次关注与讨论的焦点。在此背景下,本文试以 2017年 7 月在波兰克拉克夫召开的第 41 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公布的、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编制的《世界遗产的灾(战)后恢复与重建导则》为契机,讨论从国际遗产保护视角对重建的基本立场,并探讨历史城镇和文物建筑的灾(战)后重建价值判断及认识发展。
2019(141):41-44.
摘要:欧洲历史建筑对石材的使用具有悠久的历史,千百年来在石材的保护修复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文章概括了欧洲建筑石材的使用历史及其加工和应用状况,分析总结了建筑中石材的劣化残损的形成因素,对现有的石材保护修复技术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些技术包括:立面清洁,化学材料加固,新涂料涂层,灰浆填充,销钉加固,替换修补等,以此对我国历史建筑的保护修复提供借鉴。
2019(141):45-49.
摘要:永宁阁是 2019 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区中的地标性楼阁建筑,采用中国传统形式,辽金建筑风格。永宁阁建筑设计在对我国中古时期楼阁建筑遗存以及见于中古绘画作品中的楼阁形象加以综合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针对实际需要的再创作,学有所本,仿中有创,是对中国传统建筑的一次礼赞和学习。
2019(141):50-56.
摘要:河北省定州市文博园宋街项目紧邻多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建筑,对定州古城片区的历史风貌产生较大影响。本文以宋街项目的设计实践为基础,以《营造法式》为指导,系统性梳理了宋式仿古建筑的设计流程和方法,同时也分析和探讨了如何将古建形式与现代商业使用需求进行有机融合,旨在为同类项目的设计实践提供参考和启发。
2019(141):57-63.
摘要:大明寺始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间,故以年号命寺名,唐代高僧鉴真曾为该寺住持,宋以后寺院逐渐荒废。紧邻大明寺西侧的平山堂,初建于宋,为时任扬州知州欧阳修的私家宅院。平山堂西侧为西园,清乾隆元年汪应庚筑。清初为“扬州八大古刹”之首,大明寺几经兴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寺、宅、园”一体的佛寺园林,这种特色及其艺术特征在园林营建方面,对于传统园林的营造传承与发展具有借鉴价值。
2019(141):64-70.
摘要:季羡林先生说:“中国是世界上最喜藏书和读书的国家。”中华民族文化底蕴的深厚加之其对藏书的热爱使书斋成为中国传统园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此同时文人们对于与书斋相伴而生的庭院也有着极为独特精致的要求。陈从周教授认为“诗文兴情以造园,园成则必有书斋、吟馆”。园林中的书斋及与其相伴而生的书斋庭院,既延续了传统园林造园技巧的精美雅致,也表现出了古人治学读书的低调内敛。通过研究书斋庭院的相地选址、空间布局与意蕴审美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并用实例来加以辅证。
2019(141):71-74.
摘要:本文通过对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西湖乡小江村石伸臂梁桥的设计与石构工艺特点分析,指出该桥在加大石伸臂梁悬挑跨度,保证并列砌置石伸臂梁结构稳定性等方面达到了巧加应用、匠心独运的境界,是我国古代同类桥型的优秀范例。
2019(141):75-78.
摘要:苏公塔清真寺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伊斯兰生土建筑,对于研究传统伊斯兰建筑在新疆的发展和演变,以及当地的传统生土建筑营建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价值。本文通过对苏公塔清真寺的整体布局和外观、空间构筑要素的分析,指出该寺具有封闭的空间形态、中心性的空间结构以及递进式的空间序列等特征;并对生土穹顶和和土木混合的平顶两种典型的营建体系进行分析,以期为该地区伊斯兰生土建筑的保护传承及地域性建筑的创作提供借鉴。
2019(141):79-83.
摘要:朝鲜族红旗村位于吉林延边安图县,红旗村居民自 1985 年迁居至现村址,很好地保留了朝鲜族的民族风俗,村内布局规整,环境清秀,被称为“中国朝鲜族第一村”。村中民居空间形态,室内设施基本保留了朝鲜族民居的传统,是研究朝鲜族民居的很好案例。本文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出发,从村落规划布局到民居形式、室内设施,对朝鲜族红旗村进行详述。
2019(141):84-86.
摘要: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气候特征以及生土材料分布的广泛性造就了生土建筑类型的多元化,集生态、艺术、文化、技术、人文等方面于一身。本文以汶川萝卜寨为例,通过实地调研与数据整理,分析其生土聚落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萝卜寨生土聚落适宜性的更新策略。籍此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生土建筑的保护与更新提供借鉴。
2019(141):87-90.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