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5):3-3.
摘要:
2014(125):12-16转8.
摘要:建福宫花园建于 1740 年,1923 年 6 月 26 日因敬胜斋失火而毁于一旦,1999 年对建福宫花园进行复建。本文通过复建过程,描述了建福宫花园内残损的虎皮石墙干背山的修复,对虎皮石墙干背山的砌筑方法进行了一些研究,同时对石材的加工、石墙的作法进行探索。
2014(125):19-24.
摘要:穿斗架是侗族民居建筑最本体的本质特色所在,营造技艺发达,以南侗黎平等地为代表。通过对肇兴建筑施工工地考察,择取侗居穿斗架的构架生成、尺寸控制、榫卯制作等关键技艺进行探索,揭示了侗居穿斗架生成规则,如基准构架和构成单元现象;解析了杖杆法等尺寸控制画线原理;阐述了榫结原理和竹签法等榫卯制作要点。本成果对侗居营造技艺研究有重要推进意义,也是南方建筑穿斗架研究、保护的基础性工作。
2014(125):25-27.
摘要:本文从徽州传统建筑立面风貌特征入手,以黄山市屯溪区外边溪古建修复项目为实例参考,详细分析了徽州传统建筑立面风貌修复过程中的坚持原则和具体做法,以期为其他传统建筑修复工程提供理论和技术参考。
2014(125):28-33.
摘要:本文通过对现存遗址的实地考察,结合遇真宫真武殿焚毁前留存的照片与图纸,并对相关明代初期官式建筑进行比较来探讨遇真宫真武殿的大木做法特征,对其进行复原研究。
2014(125):34-37转59.
摘要:水景作为构成园林的基本要素之一,在园林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水景的营造一直以来受到历代造园家的重视。本文对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水景理法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从水景的布局类型、形态特征、情感因素以及水景与其他造园要素的因借关系四个方面归纳出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特征,并结合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部分实例进行说明,通过回溯古典园林水景理法的精华,力求唤醒当代风景园林建设者的民族文化自觉与自信。
2014(125):38-40.
摘要:《泰山神启跸回銮图》绘在岱庙天贶殿内北、东、西三面墙壁上,为山东地区保存面积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绘画作品,堪称泰山文化的瑰宝,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壁画产生了起甲、酥碱、空鼓、脱落、裂缝等病害,严重影响了文物的保存,对壁画实施科学保护,有效利用,责任重大而艰巨。岱庙文物主管部门先后采取了不同措施对壁画进行了保护维修,而且随着人们文物保护意识的提高和壁画保护技术的完善,壁画的保护工作不断规范化、科学化。
2014(125):41-46.
摘要:韶关南华禅寺享有“中国禅宗之祖庭”、“东粤第一宝刹”、“岭南禅林之冠”等美誉,在我国佛教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自梁天监元年建寺至今一千五百多年,经历无数天灾人祸、社会动乱,虽屡遭兵燹,濒临荒废,但依然庙宇巍峨、香火鼎盛。祖殿作为供奉六祖慧能衣钵之所,几经兴废改建,终究屹然而立、泰然自若。本文从文献梳理、尺度复原、对比研究等角度入手,对南华禅寺与祖殿的历史沿革、规制布局、建造年代、建筑形式、文物价值等问题进行讨论,进一步揭示南华禅寺及祖殿的价值和意义,为文物修缮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好理论准备。
2014(125):47-48.
摘要: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古代文明发达的重要成就之一,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性,是中国古代劳动者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晋祠宋代建筑圣母殿科学合理的运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多种建筑手法,大殿整体结构规整、檐头弧起,各种建筑手法的运用合理严谨、美观实用,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的重要实物例证。
2014(125):49-55.
摘要:中国及其周边东南亚、东亚地区大叉手构架历史渊源深厚、分布广泛。其外在的建筑造型因自然、人文环境的不同而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地域特征,一般具有三角式、斜梁式二种结构特征,斜梁式大叉手与抬梁建筑的结合是产生“昂”的原因之一。以期透过大叉手木构建筑各具特色的外在形式,揭示其内部构架的共性。
2014(125):56-59.
摘要:该文以福州淮安五帝庙建筑为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初步探讨了五帝庙现有室内天花的类型及设计,揭示了室内天花与建筑空间所共同表达的社会制度及生活理念之间的关系。
2014(125):60-61.
摘要:选取山西广武明长城坍塌的残砖块为对象,用 XRD 和 SEM 确定其矿物组成和微观结构,分析检测了其化学组成和主要物理性能,结果表明:青砖矿物组成主要为 α- 石英和钠长石;烧结体多孔致密性较差,烧结程度较低;与现代烧结粘土砖相比,SiO2 和 Al2O3 含量、弹性模量、吸水率和表观密度等性能也相差较大,由此推测广武明长城青砖应为当地砂质黄土和薪柴烧制而成。
2014(125):62-64转27.
摘要: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九寨沟地区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杂居地,在民族文化的融合中创造出了特有的建筑文化。本文试图从地理气候、地域文化、宗教信仰三个方面来深入分析九寨沟地区藏族村寨,试图从中发现九寨沟地区藏族民居独特的布局、取材、空间、结构形态,并将九寨沟地区藏寨的变迁与此地的民族文化历史结合起来,以便更好地了解九寨沟地区传统藏寨的发展趋势。
2014(125):67-73.
摘要:通过对袁世凯九姨太的住宅——袁氏小宅和谢国桢故居——谢家大院这一组建筑群的实地调研、测绘、设计和文献分析,从建筑群现遗留的院落方位、尺度、平面、空间、建筑和环境等方面深入研究,剖析出建筑群在选址、方位上 , 注重周围环境和改善良好小气候的原则,利用周围环境和实用秩序进行功能分区,用方格网控制院落平面布局和尺度,利用视觉、日照等因素进行院落空间格局和建筑单体布局,试图总结出本组清代、民国建筑群的营造特点和设计方法。
2014(125):74-80.
摘要:福祥寺位于北京东城区福祥胡同内 , 建于明正统元年 (公元 1436年 )。清雍正二年(公元 1734年),青海活佛锡呼图克图使节来朝,购此寺作为驻京行馆。北平解放时,寺庙还有喇嘛留守。建国初期,福祥寺被分配给单位作为住宅和仓库使用。1976 年地震之后,福祥寺大雄宝殿及部分历史建筑被拆除,寺庙格局渐失完整。现历史建筑只剩下二道门,天王殿,东配殿,后罩房和部分跨院建筑,其面貌变化很大。 本文对福详寺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特别是对现有历史建筑的木结构特点及其存留的老彩画进行了重点研究。笔者从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的角度提出福祥寺具有的重要文物价值。提出了对福祥寺保护的建议方法等,以期引起社会及文物保护部门的重视。保护好福祥寺对研究北京藏传佛教体系及清代中央政府与青海藏区的政治文化联系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