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5):2-3.
摘要:祝贺《古建园林技术》公开发行。中国古建筑应该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进行系统研究。《古建园林技术》杂志正是以研究、继承和发扬中国古建与园林传统工艺、技术为主要宗旨的专业性学术刊物。学习和研究中国古建园林,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维修遗存的文物建筑,二是传统建筑和风景园林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要加大力量,不断地深入研究和继承发扬我国古建筑的传统技艺,还要充分利用《古建园林技术》,将研究、整理的技术成果、新的设计以及相应的施工方法等公诸于众,与外界进行广泛交流。
1984(5):4-11.
摘要:清式硬山建筑山墙在檐柱以外的部分现均叫做墀头。墀头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本文通过介绍墀头尺寸的确定;盘头、戗檐的设计;墀头设计举例;盘头、戗檐的加工及砌筑;墀头内侧(腮帮)做法等,全面讲解了清式硬山墀头的设计与施工技术。
1984(5):12-21.
摘要:垂花门作为一种具有独特功能的建筑,在中国古建筑中占着重要位置,我国传统的住宅、府邸、园林、寺观以及宫殿建筑群中,都有它的独特地位。垂花门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丰富优美的建筑外形,各种垂花门既有精巧华丽的共性,又因所处具体位置和功能上的差别而具有多种构造形式。垂花门的构造艺术和技巧,是古建传统技术宝库中的重要内容。研究垂花门的种类、构造及其在造型、装饰等方面的规律和技艺,继承这方面的宝贵遗产,对保护和维修文物古迹,建造新的古建风景建筑,具有重要意义。
1984(5):22-26转46.
摘要:我国古代建筑是综合木、石、砖雕、砖细,以及彩画等艺术作为装修手段的,它们具有功能与美化环境的二重作用。由于砖质坚硬,重量较轻,施工方便,故在古代建筑上被大量采用装修外观和内庭。特别到了明代,砖雕和砖细广泛地被应用在民间住宅之中。在明代,东山人拥有较雄厚的经济实力,且有专门营造技术的工匠队伍,形成了明代东山住宅中的砖饰与同时代的浮梁构造,具有徵州住宅不同的艺术风格及时代特点。本文具体介绍了东山明代住宅中砖饰的形式及艺术特点和砖饰的制作工艺及构造做法。
1984(5):27-29转30.
摘要:樊河桥位于陕西省汉中地区原褒城县的马道街北。解放后,樊河桥失去了作用,于1951年8月13日毁断,现石台、桥基尚存。桥头现存石碑一块。据明清史料记载,樊河桥到明朝早已损毁。后经多次修建,最后一次修建为道光时期。樊河桥为铁索桥。而且铁索桥造好后的百余年中,未曾毁坏重建。通过史料研究分析,樊河桥为西汉时期创建是可靠的,是否为铁索桥有待深入研究。
1984(5):30-30.
摘要:清式金龙和玺彩画又称殿式彩画,为最高等级的装饰彩画。金龙和玺彩画除具有一般和玺彩画的特点外,又具有一些特殊性。清官式彩画极讲究规制,金龙和玺彩画是其中等级最高的,在实际运用中,既要符合规制,又要根据建筑物的具体特点,灵活运用。1983年建成的美国费城华埠牌楼的彩画小样是清式金龙和玺彩画的实际案例。
1984(5):31-36.
摘要:《建筑学报》1981年12期刊载赵一鹤同志《略谈园林中的路、桥、亭》一文,对园林中路、桥、亭意境设计的论述,读后很有感触。但文中将《清闲供》中的“径欲曲、桥欲危、亭欲朴”,误引为“路欲曲、桥欲断、亭欲危”,通过论析,证明中国传统艺术特点之一是含蓄,山水园林艺术强调意境,注重诗情画意,追求“永恒的美和自然”。“径欲曲,桥欲危,亭欲朴”的思想,正是“山水诗”中的和谐旋律。
1984(5):37-40.
摘要:中国造园历史悠久,五千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已有造园的方法。造园大发展,园艺大提高在秦、汉时期。城市绿化发展、寺观园林兴起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宫苑竞奢,私园崛起,诗画、山庄式园林兴盛在隋、唐时期。堆山叠石艺术的高潮、宫苑南北争丽在宋、辽、金、元时期,中国古典园林的晚期造园高峰在明、清时期。中国造园艺术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世界造园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丰富了世界园林艺术的内容,受到国内外建筑和园林研究者的重视。要保护和继承发展中华民族造园艺术的珍贵遗产,并使之发扬光大。
1984(5):41-46.
摘要:避暑山庄在植物风景构图方面,继承和发扬了我国古典园林的独特传统,并达到了历史的高峰。本文仅就避暑山庄的历史盛期,即康熙、乾隆时期的山庄植物的配置及构图;山庄植物风景构图的艺术特点;山庄植物素材对提高园林评价的作用进行初步探讨。
1984(5):47-54.
摘要:乾隆时期的古建筑,现今保存完好的数量较多,主要集中在北京、承德、盘山、沈阳等我国北方地区。乾隆皇帝对宫殿坛宇、名胜古迹作过许多考证,留下了大量对建筑和园林艺术有着独特见解的诗文。乾隆时期的建筑将各民族建筑手法融合,皇家园林大量吸取了江南造园手法,使得造园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西欧建筑的传入,不论从形式到内容,从整体到局部,对丰富中国建筑和园林艺术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乾隆时期兴建的建筑已从总体规划出发,在群体建筑布局的基础上设计个体建筑,因此从整体到局部、由大到小和谐而统一。乾隆时期的建筑活动,形成了这一特定时期的建筑风格。但是该阶段由于追求华丽、崇尚新奇,过分加工润色,使得建筑有了追求华而不实的倾向。
1984(5):55-57.
摘要:建国以来,北京市在党中央和政府的关怀下,经过有关单位的努力,对古建筑的维护做了很多工作。但对古建筑的保管和维护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采取了孤立的保留方式:在古建周围划定保护范围,保留古建本身不受损失;但范围之外则任其发展。甚至还有一些名存实亡的古建筑,如何复原仍是一个问题。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北京市规划的重要指示精神,工程设计应紧密结合古建保护问题进行。
1984(5):58-59转36.
摘要:从一些唐、宋、元时期遗留下来的建筑的翼角进行研究和分析,可以摸索出角梁、翼角椽子和翼角飞椽一个长期发展演变的过程。通过长期研究分析,最终得出古建筑翼角是经历了由直线向曲线,由冲出翘起平缓,到逐渐陡峭,构造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这样一个逐渐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